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20日)上午表示,中国近年来发生了许多涉及生态城市建设的事件和问题,说明生态城市建设仍然“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同研究编撰2013年《生态城市绿皮书》(下称《绿皮书》)今天上午发布。
《绿皮书》称,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和轨迹就是城市重心从“步行城市”向“汽车城市”的迁移和过渡。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化与汽车化正在同步快速进行。
统计显示,全国17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天津、深圳、上海等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14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8613万辆。
《绿皮书》认为,对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国来说,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即依靠石化类燃料、以汽车为中心的不可再生型经济模式和消费模式,并不适合。
去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水涝自然灾害,77人遇难。根据住建部2010年对全国351个城市的调研,在2008~2010年的3年间,中国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发生3次以上较大内涝事件的城市有137个。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问题。
而年初的京津冀等区域持续多日的灰霾现象,也暴露了城市能源结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绿皮书》顾问陆大道在发布会上表示,城镇化是我国面临的,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资源不节约、环境不友好,是谈不上生态城市建设的。
陆大道说,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各地存在很多误区。如盲目建设国际大都市,建大广场、大马路。“短短十年间,全国的耕地减少1亿亩,这是不可持续的。”陆大道说,有些小城市的开发区,一占就是几十平方公里,产业没有经过论证就干起来。多地都有“鬼城”。
“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中国的国情。”陆大道说,一些城市盲目扩大绿化面积,不是绿化就是生态,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节约土地才是生态。
《绿皮书》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法律建设的缺陷不容忽视。据社科院的调研,目前,我国对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很多生态城市提出的发展战略基本雷同,没有特色。如不少生态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其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目前,我国系统的生态城市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绿皮书》称,中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陷入了循环困境:一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经验,寄希望于中央的政策文件指导,以向中央取经;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过地方实施,以观地方试点经验。
《绿皮书》指出,国外立法将可持续发展、尊重生态规律、预防污染、污染者负担、污染物综合控制,尤其是公众参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等原则纳入立法中,而中国并没有完全纳入。尽管中国绝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都把“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目标,但缺乏类似于《生态城市促进法》的生态城市建设综合立法。
(作者:章轲来源一财网)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