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网6月8日讯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3北京蓝皮书系列新闻发布会”今日在京举行。其中发布的2013年《区域蓝皮书》提出,2008~2012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由2006年的44.7%上升到2011年的48%。从世界经济动态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需疲软,东部外向型经济遭重创的情况下,正是这一力量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增长格局首次发生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变化。标志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五年来,虽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地方只有1000多美元。以居民储蓄这个比较真实的数据变化为例,从2005年底到2010年底,东北的居民储蓄余额只增加了0.77倍,虽然西部和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不多,均增长了1倍左右,但绝对差距却从原先的三地区储蓄余额合计低于东部1.6万亿元,扩大到了2.8万亿元。
然而,换一个角度思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却蕴含着两大利好:一是后发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二是这种差距在客观上必将激发后发地区赶上先发地区、低收入地区赶上高收入地区的内在动力。近些年来,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并落实于区域规划,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大发展力度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五年冲高的发展奇迹,正是在这种动力下奋发努力的结果。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支持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内在动力。2012年11月,中原经济区作为第一个明确城镇化的经济区要与“三化”协调发展为主题的示范区正式启动。
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同志在国家粮食局考察调研时,进一步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在新的发展阶段,将按照立足于科学发展主题,紧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探索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中部和西部潜在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这不仅意味着中部地区将成为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深层次的以中谋势的布局,必带动中西部地区将“四化”协调的发展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在人均收入、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的基础上,区域发展差距也将从目前初步遏制的态势走上合理差别化的协调之路。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