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原标题:澳门蓝皮书:活化发展老旧城区 用文化内涵吸引游客
人民网4月18日电 由澳门基金会、社科文献出版社以及澳门大学共同举办的2013年《澳门蓝皮书》发布会昨日在澳门教科文中心举行。
蓝皮书中指出,澳门的老旧街区普遍面对的是区内建筑物残旧老化、营商环境欠佳、游客却步等问题,纵使这些老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内蕴,要用内涵吸引人流,包装和宣传是必需的。
如内港十月初五日街及草堆街等街巷,便可利用这个老旧街区的古老和传统以优化环境、吸引人流。新成立的民间组织内港码头区域联谊会亦认为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以助内港区持续发展。他们认为,虽然近年澳门的渔船减少,但内港码头一带仍是澳门鱼类批发、物流、食品、山货、水果以至不少商品的主要进货渠道,内港码头与澳门民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他们亦指出,现时内港码头基础建设较落后,政府应积极加以改善,让码头有更大的经营空间,当有发展成旅游休闲点的潜力。其实,内港一带的旧码头和旧行业,对游客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例如,在新马路与火船头街交界,以及海边新街、白眼塘横街,现仍有约10家经营咸鱼虾酱、海味干货、蚝油酱油等传统行业的店铺,见证了码头的变迁,亦保留了这项与渔业有关的零售业。若能推广宣传,这其实也是可作持续发展的手信行业。
至于十月初五日街、草堆街以至沙栏仔的老街区,则可吸引大三巴牌坊的游客前来,就是以闲适的步伐配合前述的土地奉祀文化,使游客能真正领略小城的风貌。大三巴牌坊下的大三巴街,有数条小巷可通往关前后街或果栏街,如大关斜巷、俊秀巷、长楼斜巷、快艇头里等,这些小巷是由石阶及斜坡组成,各具建筑特色,曲折蜿蜒,拾级而登或信步往下,皆感怡然自得。像大关斜巷,“进入该斜巷的路在大三巴街旁侧,有一石头阶梯”;而快艇头里,若从果栏街一端进入的话,便能领略以下景致:“该里由高低不同之两平面组成,其间通过一石制台阶相连。入口通过一门并穿过一狭窄走廊或通道。”小巷风情,确实是休闲旅游的卖点。而这些小巷,亦多有社坛供奉土地神,如大关斜巷内进之显荣里便有一座小小的社坛,建在数层石级之上,为古朴的巷里增加虔敬的民间信仰氛围。这种小巷漫步方式,亦可延伸往草堆街一带的街巷,让旅客来到杂货地摊及古物怀旧店较集中的烂鬼楼,再信步往十月初五日街,以至新马路。
这种步行的旅游方式,对体验老旧城区的街巷风情是合适的。除了内港一带之外,其他如风顺堂区至下环及妈阁一带,亦可以这种步行方式,让旅客浏览沿途风光,政府有关方面亦有意规划整合区内文化潜力,作世遗补充路线,考虑整治亚婆井一带以吸引人流。西望洋山、妈阁、下环及内港一带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区内既有妈阁庙、郑家大屋、港务局大楼及亚婆井前地等重要历史建筑,也有下环街区的小区街巷围里建筑,又可连接内港码头及司打口一带的拱廊及柱廊建筑等文化特色。政府有关方面提出对内港码头区进行三项研究,包括内港区街道建筑物的拱廊及柱廊研究,建立下环街至沙梨头的柱廊文化;活化区内码头仓库,改作小区设施用途;改良、修缮光复围及下环街一带围里。政府拟按照区内特色及各自优势,将之划为四个功能区,分别是:(1)竹仔室炮台至西望洋山;(2)亚婆井前地及周边地区;(3)太和巷和下环街;(4)光复围至内港码头区。整个区域以步行为主,“希望通过完善世遗路径东西轴空间连接,加强新城与内港行人联系,同时增加世遗路线的本土生活纹理及增加路线周边的软硬件资源,促进小区的文化创意与多元产业,优化小区的环境质量及公共设施”。
澳门老旧街区的街巷特色就是狭窄而蜿蜒,以步行方式漫步其中,方能领略小城的风情,若然其他配套设施完善、宣传工作足够的话,澳门最终必可发展成世界休闲旅游中心。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