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中国网》:《2005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
来源:中国网  作者:牛黎红   发布时间:2009-08-26

网上直播:

[主持人朱寅年]: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现在大家看到的手头上这本《教育蓝皮书》是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由杨东平领衔,诸位专家学者参与完成的。对于民间组织完成这本蓝皮书,我们力求以大教育的社会视角和民间立场,观察、思考、研究和记录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以理性分析相结合,整体把握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

作为中国教育的年度报告,至今已经有第三个年头,前两次有中国教育蓝皮书由高级教育主办社出版,这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下面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经理范广伟先生讲讲出版的情况。

(2006-03-02 14:34:27)
[范广伟]:

各位专家,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当中来到我们会场,和我们一起参加教育蓝皮书的发布和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的研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出版社,以学术为主,目前我们开发了一些品牌产品,就是皮书系列产品。当时的初衷就想在整个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对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断加强和提高的,怎样为它搭建一个平台?怎样把科学家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实力向社会展现出来,并参与社会的整个发展,使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在社会当中得到发挥和应用,于是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皮书产品。

我想皮书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开发和应用,我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皮书是品牌产品,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效应,也受到了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的关注。

(2006-03-02 14:37:05)
[范广伟]:

这次非常感谢以杨东平教授为首的专家经过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我们出版社来出版这本著作。这些年我们整个皮书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当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教育在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又是热点。。

从以后社会发展来看,人才资源,人才是第一的,教育和人才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任何国家来讲,教育都是重大问题。对于中国来讲,从整个社会发展到现在来说,教育不但是重大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热的问题。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后,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到今天为止,这么多年过去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但在改革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了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最近我们从媒体报道的一些消息来看,教育问题已经普遍是社会从上到下关心的热点问题。

(2006-03-02 14:41:32)
[范广伟]:

从我们自身来理解,改革开放到今天,有三项与老百姓有直接关系,都是重大领域非常热的问题:一是医疗改革,二是住房改革,三是教育改革,这三项都是整个社会发展非常突出的问题。这表明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问题之所以被大量提出来,说明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期了。在这样一个时间里,我们出版了《教育蓝皮书》应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位专家在今后更多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作为出版社来讲,也希望和各位专家有进一步密切的合作。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对《教育蓝皮书》所反映的内容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给予充分的报道。从蓝皮书出版几年的经验来看,一个领域的问题,有没有媒体的参加和有没有媒体的重视,与这本书产生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希望各位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06-03-02 14:42:50)
[朱寅年]:

刚才过去的2005年,教育事件、教育热电以及教育论证可以说层出不穷,2006年刚过去两个月,又有一些教育热点出现了,比如教育部曝光八个学校乱收费、义务教育法修订案提交给人大等等,所以教育创新、教育改革是我们持续关注的新课题。

下面进入到教育体制改革研讨的环节,首先请杨东平发言,题目是:“中国教育之转折之年:2005年的教育发展”。

(2006-03-02 14:45:02)
[杨东平]: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首先向我们这本书的全体作者和我们的团队以及向参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感谢。由一个民间组织撰写的《2005中国教育发展的民间报告》 ,有它自身特殊的地位。蓝皮书的定义区别于政府的定义,因为政府有自己的白皮书和公告发布;第二,区别于官方和学术派的研究,而提供了一个观察、审视、思考、讨论、记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民间文本,我想它的意义可能就在这儿,从而为当代快速变革的中国教育留下一个反思和记录。

我介绍一下刚刚过去这一年的教育发展的认识。我们这个主报告的题目叫“走向和谐公正的教育”,去年这一年,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制定“十一五”计划,围绕制定“面向2020年的发展纲要”和“义务教育法修改”等一些重大事态,中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宏观转向,这个评价从我们这来看是非常确定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重新调整公共政策的价值、资源配置的重心,取得了一些历史性的进步。

(2006-03-02 14:46:02)
[杨东平]:

我想着重谈几个方面:

第一,在全社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已经形成一个气侯。

在去年6月,前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对当前历史教育严重的弊端给中共中央领导上书,引发了全国教育素质的大讨论。同时愈演愈烈的择校论、高校乱收费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此背景下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个方针虽然几年以前就提出来,但我个人认为在教育现实当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去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专门的文件,各地教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行动来贯彻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比如说北京市取消了小学生“赢生杯”的数学竞赛,各地下了很多禁令,标志政策的转向。二是围绕义务教育法的修改,个人认为义务教育法的修改有几个亮点:到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已经确认了义务教育中央和地方负担的机制和方案;另外一个亮点是明确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用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包括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设立重点班,免试和竞争入学,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向贫困地区和薄弱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差距等等做了一系列的规定,用立法的方式,这是非常重大的。

所以我认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正在扭转,实行了50多年的忽视重点、制造差距这样一种促进教育的方针。从一个理念变为现实当然还有漫长的道路,但转变正在开始。

(2006-03-02 14:46:47)
[杨东平]:

第二,免费义务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并且确定了时间表。

这基本上是在去年一年的时间内完成的,从去年“两会”的时候,有委员的提案说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而只有中国是例外。根据中国的情况,觉得朱委员提的免费义务教育法很难走到这么一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宏观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义务教育法的确定,它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是超越、互动。从两会的代表、大众媒体和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这个问题,通过媒体的传播,使之成为社会的热点。

同时,地方政府率先推出免费义务教育,地方政府起到领跑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政府下这个决心,而且中央政府开始不断的提速。当时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报告中仅仅提出“两免一补”,到6月份的时候,后来一个全民教育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在2010年左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到去年9月份,温家宝参加全民世界教育大会的时候,说在2006年、2007年提前进行免费义务教育,提前了两三年,这一个超越良性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案例。

(2006-03-02 14:48:15)
[杨东平]:

第三,我们把它称之为组织“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我们使用的时候是带双引号,不是一个理论概念,而是这么多年教育界高收费、乱收费,利用学校创收营利的统称。对“教育产业化”的统称在2005年开始,在2004年的时候,教育部领导强烈表态,一直到昨天,周部长和教育部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来,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也就是说主管部门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王旭明发言讲到要使“教育产业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说明态度是非常鲜明和明确的,下一步所要做的就是怎样使这样一个理念和这样一个方针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反映宏观政策调整的另外一些迹象,就是去年宣布停止研究生收费的尝试。去年各地叫停了很多所谓市场化的一些新闻,比如加大学校差距,锦上添花呀,不利于学校均衡发展的现象,同时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典范,比较著名的就是徐州市的教育均衡化的理念,提出了无差别学校的理念,在北京市和其他地方也进行了教育资源一体化的尝试,说明新的局面和新的气侯正在形成。

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开始把规范转制学校提到议事日程。因为我们知道在义务教育阶段,前些年出现大批的转制学校,就是公办学校举办的所谓民办学校,或者公办学校摇身一变变为高收费的民办学校,严重地侵犯和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现在这样的事被提到议事日程,这是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和矫正。

(2006-03-02 14:50:13)
[杨东平]:

第四,我们的教育品质和教育价值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传统教育登堂入室,去年全国范围出现了传统文化热,对传统文化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对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学校等等,还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识的,基于我们对自己的底线的认识,因为我们知道的文化传统太少了,所以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重温传统文化,使之在优秀的教育传统文化当中得到教育、得到滋养。

另外,公民教育新的内容也开始出现,去年中小学的新公民读本由北京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都反映了教育从公共政策到教育价值、教育思想、理念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当然,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很突出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在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2004年教育经费的比重下滑到2.79%,下滑的幅度比较大,下滑的原因就是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普查,分母较大,但总的来说,教育经费严重的不足,2003年提出来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个目标还要推迟几年,现在提出来要在2010年实现4%的目标,我个人看还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因为现在才是2.79%。

(2006-03-02 14:51:06)
[杨东平]:

另外,所谓“教育产业化”的思路、教育不公正的现象还非常的严重,虽然已经开始叫停,开始纠正。但这个过程还是会比较复杂和比较漫长的。因为这不仅仅牵涉到延续了多年的工作惯性,也不仅仅牵涉到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理念,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发展教育?这还是一个和现实的问题,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要展望今后的教育发展的话,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要求,教育政策、教育价值的调整已经开始,但还需要全社会教育内外的共同努力来做更多建设性的工作,使这种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转化为教育现实。

(2006-03-02 14:52:36)
[杨东平]:

关于今后一段时间的教育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和有关教育的规划已经提出了方向,简单来讲是三个重点:一是普及和发展公共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陈至立讲话已经都提出过了,和国家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除此以外,除了教育的发展需要调整和改变,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向:

第一方面是我们仍然要探讨新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批评和矫正片面追求教育GDP的偏向,同时要探讨什么是真正使人们满意的教育,需要拨乱反正,需要在提升和改善教育品质,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理想上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006-03-02 14:53:22)
[杨东平]:

第二方面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要通过制度变革、利益调整,从源头上来控制“教育产业化”的表现,纠正很多公立学校盈利化的倾向,保证青少年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个问题还缺乏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目标比较多地还是集中在规模、数量、结构、比例、速度的调整上。而对于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而我们今天实现了多少?不仅需要补课,也需要创新。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在1985年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当中都提出来了,要通过改革确立在市场环境经济当中政府与学校要调整市场的关系,同时要理顺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学校的自主性,促进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化,通过改革,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弊端和学术的垄断。

(2006-03-02 14:53:53)
[杨东平]:

另外要规范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行为,更大程度地改善教育服务的方式和品质,更大程度地开放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政府依法管理教育,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建立社会参与的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程序,避免教育决策的盲目性、片面性和负面性。

这里最主要的观点是探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会发生一种现象,人民群众很多反映强烈的问题,但始终提不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启动机制,没法启动,我想这个事情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众媒体和学界共同努力而促成的公共政策的转向。

我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么大的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创新是有很大空间的。也只有努力地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才能矫正当前出现的严重问题,创办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谢谢大家。

(2006-03-02 14:54:21)
[朱寅年]:

下面我们请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讲话。

(2006-03-02 14:54:43)
[朱永新]:

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天这样发布会和研讨会。蓝皮书做得非常的精致,很漂亮,我个人认为蓝皮书找到家了。前两年我们在其他出版社出的时候,我和东平轮流主编,出版很艰难,发行得也很艰难,到了社会文献出版社以后,书印得很精致,而且对发挥皮书的效应起到很大的作用。蓝皮书和白皮书的意义不一样,它是反映民间立场的读物,民间立场的读物不能要求十全十美,也不能要求它非常准确的定位,只是反映民间的一个立场。从民间的视野来看待中国民间教育发生了什么,也是社会关注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看到今年这本蓝皮书以后,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就像孩子一样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归宿。

(2006-03-02 14:55:00)
[朱永新]:

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刚才杨教授已经讲到了,是整个2005年教育公共政策的一个典范。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中国在这一年当中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因为在“两会”中,温家宝做工作政府报告的时候,他还是讲“用三年的时间,在农村贫困家庭实施免除义务教育免费”,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在农村贫困家庭实施。而在去年的时候,很多委员和代表,包括我自己在内,认为我们的进程还比较慢,希望尽快在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因为这不仅仅是还义务教育的本意,因为义务教育本来是免费的,这是义务教育最基本的属性,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事实上我们知道教育和卫生的支出是老百姓,尤其是弱势人群最大的两项开支,如果政府公共财政上优先去解决教育和卫生的问题,老百姓的支出问题就可以基本得到解决。现在政府更多的是关注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和行政考核指标,每年增加几个百分点,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支出的比例。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减少支出比增加收入更重要,换句话说,减少支出就等于增加收入。你收入再高,涨到一万、二万、十万,通货膨胀了,你花的钱更多,照样还是很贫困。

(2006-03-02 14:56:00)
[朱永新]:

所以,怎样去减少老百姓的支出?我认为是今后一段时间科学发展观当中、政府财政当中重要的途径。去年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结果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国家正式宣布到明年全国农村实施免除义务教育的杂费。尽管还不彻底,但比我们预想推的进程要快很多了。

同时,在去年“两会”的时候我还写了另外两个议案,是教育经费财政体制的改革。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贫困地区,不用说西部了,就在中部和东部也还有一些贫困县,这些县根本没有办法有教育经费,所以我们提出以省级财政为主,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所以在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当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所以,我觉得很多媒体问提案最满意的是哪个?我认为最满意的就是这两个提案,基本上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实际上很多人大代表和很多委员,包括媒体也都很关注这件事情。

(2006-03-02 14:57:21)
[朱永新]:

一个政策的推进跟行动也有很大关系,大家知道苏州是第一个在全国宣布免费义务教育的城市,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苏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出台的前后》,你可以看这篇文章,有一些内幕,事实上我们也想在苏州实践。因为义务教育在哪里要先做,大家普遍认为从农村先做。如果从农村做了,中国城市的义务教育怎么去推进?城市像苏州也有富民强市的问题,也牵涉到弱势人群的教育问题。最后我们反复考虑,虽然免除的钱不是很多,但是它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在城市突破了。苏州一上后,浙江、广州、北京等很多城市都也实行了,虽然苏州不是最大的一个城市,但它是最先吃螃蟹的一个城市。正是由于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进一步推动,才促成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

(2006-03-02 14:57:47)
[朱永新]:

但在这过程当中业面临一些大的难题,在城市当中,那么多的外来子弟怎么去解决?你说照单全收,可能这个地方就成为很多人都到这里来读书了,现在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很多人,有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到大城市读书了,在北京以及很多大城市都出现这种现象,出现低谷也不行,但不解决也不行。

其次,到底免哪些费用?教科书的问题。今年两会议案我也写了教科书循环使用的问题。尽管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国家宣布免收杂费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是教科书的费用,如果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的课本完全是每年重复提供的话,我认为浪费是最大。我算了一下,国家每年的教科书需要砍九百万棵大树,才能供应我们国家那么多教科书。很多教科书使用率是非常低的,比如说体育课本、音乐课本,这些课本在学生那里基本上是翻一翻就完了,下一期的学生再买新的。

(2006-03-02 14:58:22)
[朱永新]: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该采用政府回购的形式。比如像音乐课本,用图书馆让学生借阅的形式来解决,在这当中可能由于发行商的利益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但这件事是非常值得呼吁的事情。因为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人手一册课本,我认为这是很大的事情。我认为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后,对于课本费要减免而不要降低,下一步就是推动教科书的问题。

再一个是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以后,很大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的问题。现在农村教师的品质已经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的质量。现在先解决了义务教育的有和无,是解决读书的问题。下一步要解决的是义务教育品德的问题。你们看《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大家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农村是代课教师在代,很多代课教师都是高中生或者初中生,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准怎样进一步的再提升?这也值得大家的关注。尽管农村里没有什么教师,或者没有什么好教师,在前一段时间陕西有一个村小,有一个“李晓峰”的故事,30个孩子,一个代课老师,当时有100块钱的工资,结果100块钱的工资都没有,这是村里的现象。到了镇里以后,镇里的好教师都往市里走,市里的好老师都孔雀东南飞了。

(2006-03-02 14:58:53)
[朱永新]:

所以,我提出了农村教师培养的国家计划,由国家财政出资,每年资助2万名大学生,包括北大、清华学校,每年资助2万名学生,一年也就是4个亿,财政完全可以负担起,然后每个省再拿出5千个名额,全国加起来就将近有20万大学生。这20万大学生全部由财政供应,这20万大学生一分钱都不用花,他的生活费、学费都由政府承担。这样就吸引了最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做老师,他的义务就是毕业以后到农村服务六年,六年以后20%-30%的学生免费保送研究生,以后教育教师的群体从这部分产生;然后20%送到国外学习提升,如果愿意做公务员的,直接参加公务员考试;如果愿意留做教师的可以保送。

这样可以保证农村边缘的教师由国家提供,但直接提供的前提就是教师工资的问题。所以,接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包括奖金在内,它的收入又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午我和东平还在讨论,这个钱谁来付?根据现在的《义务教育法》,包括修订以后的《义务教育法》,工资由原渠道解决,也就是以省为主自己来解决。在江苏这样的省份还可以,我们有国标和省标,国标的工资是保证的,由国家提供的,省标的工资由省财政提供。但有些地区教师只能拿到国标的固定工资,国标部分的工资占的比例就非常的低,所以今后怎样能够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收入的问题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免费义务教育才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希望教育学者和媒体进一步关注,这样可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进程当中的现实问题,把这样的好事情不断的做好,把实事进一步办实,让更多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2006-03-02 14:59:27)
[朱寅年]:

下面请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同志讲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

(2006-03-02 14:59:54)
[程方平]:

非常高兴,虽然我也参加蓝皮书的工作,而且蓝皮书刚才讲了是民间的立场,其实也是学术界的立场。刚才两位专家也都特别提到,由于政府和民间的努力,很多我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或者原来认为很冒进的事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的推动,到去年底和今年春节,国家在教育改革的政策上出现可喜的现象。

一是春节前夕,教育部发了一个类似贺年卡的东西,给西部的每一个孩子都送到手里,拿到这个卡就知道我去上学什么都不用带了,不用带学费,不用带杂费,不用带书本费,可能有些地方还需要住宿费和饭费,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也就是说1949年以后,教育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先进的、实实在在的义务教育。我觉得这和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虽然教育跟每一个人一生都会发生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过去大家总认为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界的事情,所以出了问题,板子要打到教育界上;出了问题,社会文化制度的这些问题没有过多的进行探索和关注。

(2006-03-02 15:00:54)
[程方平]:

我们这几年在中央教科所研究教育创新时,我们也发现,尽管体制改革提了20年,但是在这20年当中,真正的体制改革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制度的保障,有很多改革都很难落到实处。比如刚才讲教师的问题、经费的问题和不再继续办重点校、重点班的问题。我想在实际的操作中,恐怕难度非常大。对薄弱校,我们给它补助、倾斜,这是好办的。但是给那些重点校,把他们的经费拉到跟其他学校一样,这就非常难了。

有一些重点学校,光它的操场每年维修费都比一些农村、乡村学校的所有经费要高,所以怎么来做?是不是下决心做?尽管是法律这样规定的,但实际操作还是各行其是,这就需要许多方面发生改变。比如我们的督导,是不是每年去看看一看,然后划一勾就过去了。政策能否实行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否在它的制定阶段和初步实施阶段就能够对它进行评价、审议,甚至对它进行修正。

(2006-03-02 15:01:42)
[程方平]:

所以,在教育改革当中还有很多问题,尽管每个人都说出很多的教育,包括很多家庭和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信心是不足的,但仍然要与社会发展的问题相协调起来。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会议,讲到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提到中国城市化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很多方面倾向于城市,倾向于工业和商业,而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地方,我们都在破坏它、损害它。近些年经济的发展是在资源的极度浪费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怎样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很重要的方式。

我们在这几年研究当中,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迫于眉睫的。教育体制改革是跟国家整体的管理体制是相关的。也就是政府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它跟法律是什么关系?这些在我们很多的实践层面上都没有解决。比如讨论义务教育法修改的时候,如果从一个国际惯例来讲,教育部是一个执法机构,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都是执法机构。立法是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协商才能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如果大家认为教育的立法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教育是不可能搞好的。但是如果我们所说的教育是每一个国民、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国家的事情,那么财政部、人事部和其他的行业都应该来配合,都应该来执行好这个法,这个法不是行业内部的法。这些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完整协调的研究、法律的保障,教育发展还会出现很多问题。

(2006-03-02 15:02:05)
[程方平]:

再有就是我们虽然着眼于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体制只是一个方面,它只是一个系统或者一种组织,或者一种形式,其实更多的还有我们怎样来看待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民众需求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在讨论职业教育发展的时候,在过去计划体制下,国务院发出一个通知,全国在动,企业没有别的想法,老百姓没有别的想法,国务院说了我们就去做。现在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务院就说拿出200个亿来促进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没有人上,这是什么问题?不光是体制的问题。

还有教育的发展应该关注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政府的意识,包括普通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你说把重点学校取消了,但是老百姓认定了这个学校发展50年,那个学校发展100年,这个学校是新学校,那个学校高考,清华上了50个,这个学校20年没有1个,老百姓还是要择校。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既要关注到对老百姓的需求、他的认识、他的消费的引导,我们同时也要配合把其他的包括社会文化、教育理念、评价等等。

(2006-03-02 15:02:47)
[程方平]:

所以,我觉得教育体制的改革,整个教育的改革,必须要跟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抓教育不光是教育领导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这几年,像朱永新是副市长,不是教育界的一个负责人,他在市委市政府就能够代表教育界的利益、代表受教育者的权益去说话。有些地方,比如前一段我们到江西,江西在推职业教育的时候,是省委书记出来说话,省长出来推动,从过去那种小教育的观念转变为大教育,只有推动教育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从原来的就教育谈教育,在教育体制内转圈子转向利用教育来推进社会发展。

我觉得2005的蓝皮书,从主编来讲是有着非常好的意识,也有一种整体观念和前瞻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教育,首先要关注公平和和谐,其他的问题,有了这个很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协调和有序地发展。所以,2005年是一个特别值得总结的一年,而2006年可能在国务院提出了很多目标,包括西部、中部的义务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在这方面还需要学校和民间的、学术的一如既往的统一。

我开会之前还听说有很多的媒介的朋友,说中国的教育还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两年我们也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包括对决策、对调研以及对一线的服务。但是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政府的主管领导说了就能算数的,现在的社会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做。因为教育不是教育界自身的事情,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谢谢大家。

(2006-03-02 15:03:08)
[朱寅年]:

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叶赋桂老师谈下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2006-03-02 15:04:21)
[叶赋桂]:

对于“教育产业化”的反思内容在蓝皮书当中也有了,我主要讲三个观点,教育部、政府2004年以来一直在反对教育产业化,前两天还说教育产业化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我们研究者发现,“教育产业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政府一手推动的结果。我们仔细地反思一下,从70年代莫改革以来,我们首先讲教育的书信是什么?再到教育伴随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教育也要商品化、市场化。每次国务院和中央的政策指导之下,教育也就一步一步地向经济方面转,这是杨东平老师讲的经济指导路线,从而导致了教育产业化的结果。

另外教育产业化的后果,我们再想一下,我们改革的一个具体的思路,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个具体思路,我认为每一次改革的思路就是把老百姓的福利改掉,而不是把老百姓的负担改掉。我不是反对改革,实际上改革的结果是这样。

(2006-03-02 15:04:48)
[叶赋桂]:

第二,教育产业化除了政府的指导以外,还有两个力量在推动,一是资本的力量,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经过这么多年改革以后,积累了一大批的有产者阶层,是由资本者领导的,去寻求最大的利润;在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些产业比较过剩的情况下,不像80年代,只要有产品就可以卖到钱。90年代后经济形势不是这样,所以资本在寻找新的领域。90年代又受到一些政策的影响,所以资本就转到了教育这样最好的目标。

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就可以看到,高校的力量也是一方面,高校强调自主化,要有自主权,自主权在不断的增加。自主权增加的一些结果,政府一放开,政府自己当家,当然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事情,这是推动产业化主要的一个原因。这是“教育产业化”几方面导致的一个结果。

(2006-03-02 15:05:52)
[叶赋桂]:

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政府的立场已经转变了,在2004年已经转变了,我们国内的改革,新的一届政府上台以后也要寻求新政策的增长点,现在政策改变了,我们对教育产业化有着完全否定的态度。“教育产业化”其实并不等于乱收费,这两年我们所有“教育产业化”的批判都把它和教育乱收费等同起来了,但教育产业化并不等于乱收费,民办教育的乱收费就是产业化的结果。我们高校的一些科技园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还有后勤这些,如果不走产业化道路,肯定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讲,产业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问题就在于在这样一个现在政府反对的情况下,在另外一个方面,今天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国家、从高校,从基础教育的制度来讲,设定怎样一个制度建构,使“教育产业化”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这是主要的。国外的“教育产业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是非常顺利的。斯坦福就是一个很好的高校,斯坦福一个发展的战略就是通过斯坦福把加州的经济搞上去,从而把斯坦福办上去了。到恢复发展以后,斯坦福吸引一些名师就非常容易了,这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例子。通过学校各方面的产业的转移促进发展导致的结果。

中国今天这样的“教育产业化”,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反对的情况下,政府又提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对于这样的远景目标怎样实现?我看还是要谋求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当然不能按现在的路走下去,需要一个新的体制。

(2006-03-02 15:07:16)
[朱寅年]:

下面我们请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烽老师讲一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2006-03-02 15:07:48)
[王烽]: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我要谈的题目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主要的时间段是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到现在这一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

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颁布已经20多年,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制定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的年份。在这样的年份,回顾20年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回顾的意义,我觉得并不在于总结成败,而定性我们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我特别同意有一个报纸上说的一句话,就是“少论一些成败,多谈一些问题”,这是比较务实的。如果都是成功的,没有失败的,就不用改革了。当然也不意味着否定我们的成绩。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尤其在整个改革的路径上,2005年出现的变化是可喜的。

另外一个是最近出现了否定改革的思潮,我下面不管谈到的是问题多还是成绩多,但我绝对是赞成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是改革当中出现的问题,丝毫没有反对改革的意思。

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一是2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线索;二是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判断;三是设想与展望。

(2006-03-02 15:08:15)
[王烽]:

关于2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线索。我想20年以来,我们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文件,就是给我们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指明路线的文件,一是1985年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另外是1993年中共中央教育改革的纲要的文件。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现在想来是更加深刻的,到了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就到了所谓量的增长和经费产业的开始。

我们回顾一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面的文字还有很强的意义。

我挑两段,第一段:“教育体制的弊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却没有很好地管起来;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够,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陈旧落后,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我们看是否还很有针对性。

第二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效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等等。

(2006-03-02 15:10:57)
[王烽]:

第二个问题,教育体制改革主要的线索。

1.调整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就是政府和学校的关系问题。1985年的《决定》非常的敏感,非常的超前,看到了这个问题。从那时候开始,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就开始调整了,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就是《决定》以后开始的,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实践。到了80年代末,当时有将近200所高等学校试点校长负责制,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实践被否定了。到了199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法》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写进了立法,1999年有9所学校恢复了副部级的级别,可以说这是80年代开始的那种体制改革,对于高等学校和政府关系调整的一种反动。

第二个线索就是90年代中期,《纲要》颁布以后开始的,高等学校和政府关系的一种调整,就是合并共建权力下移的过程。我们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过程,就是学校的合并,还有部属学校的划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取得了成绩。按照官方的话来讲,在教育体制改革后取得了成功,基本确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为主的格局。经过共建和合并,有些学校恢复了原来学校的综合性办学的建制;另外一方面,高等学校行政化,让我们感觉到越来越强烈。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达到70多所,由原来的30多所达到了70多所,教育部成为一个大衙门,他管的教育学校越来越多,他对基础教育的责任越来越小。

(2006-03-02 15:11:29)
[王烽]:

2.经费投入线索。经费投入当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两个增长”,一个是“百分之四”。“两个增长”就是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当中提出的两个增长,生源经费的增长和教育经费增长占财政支出的增长,由于这两个增长,在后来的实践中和政府的政绩挂钩,所以这两个增长成为了很多地方卡脖子的一种很愿意遵循的标准。所以,在教育部评价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绩的时候,把两个增长是否实现当成一个标准。

另外一个“百分之四”是在1993年《纲要》确定的,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20年以来最高占到3.32%,这是2003年达到的。2004年,教育部有关官员说要大增长,比2003年要增长,结果按照口径一统计,其实没有增长,还赶上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的变化,由于经济普查,而造成了实际上我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才占到2.79%,比4%还差得远。在政府支出之外开辟了很多渠道。

(2006-03-02 15:12:22)
[王烽]:

3.义务教育:管理权的下放和上移。义务教育值得说的内容是最多的,由于《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规定了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以县乡为主。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在90年代初开始,在地方出现了一种浪潮,在县乡出现了一种浪潮,就是集资办基础教育。实际上国家把责任推给地方了,这股浪潮曾经被广为宣传,而且还成为口号。在城市里面,由于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择校现象,择校和收费是挂钩的。现在这种趋势在2005年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由于农村的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的一些设想得到了一些改变。

管理权的下放与上移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管理权下放,财政责任上移。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趋势。

(2006-03-02 15:13:26)
[王烽]:

4.高中、高校的招生。教育机会的增加与公平问题的出现,这是20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当中出现的新的状况。教育机会的增加,是我们教育体制改革最大的成就,也是教育政府部门一直在肯定自己的理由。但是,同时出现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个我不再具体的讲,因为有很多的专题研究。

招生,当然下面还关系到一个考试,高考的改革,中考的改革,我想这是和招生相联系的。高考的改革,近年来除了招生和就业制度的一些改革,高考本身的改革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自主命题,学校自主招生,这是最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现象和一些尝试。但这个尝试并没有使人们对高考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也就是说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想这里面有它的道理,关键还在于招考制度的本身是一种统一的模式和单一的标准,也就是做卷子的标准,这也有很多的标准模式。值得欣喜的是,在中考的时候,2004年、2005年出现了中考考试的模式,把考试的成绩和平时的分数结合在一起,在许多城市进行了尝试,这是可喜的。

(2006-03-02 15:13:50)
[王烽]:

5.办学、投资体制:“产业化”“绑定”“多元化”。办学体制,原来都是政府办的,现在私人办的也有,财团办的也有,集团办的也有。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是和学校自己谋生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两个联系在一起,不可避免要收费,要收费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公平的问题,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人人要喊打的“产业化”。打谁呀?我插一句,刚才说新发布的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打谁呀,你是招生收费,你是产业化,我打你这很明确,但谁提产业化就打谁,这不正确,关键是要打谁。从办学投资体制改革这块,我想延伸出两个问题来,就是民办教育的发展。

民办教育的发展是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到90年代刚要颁布以后,民办教育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近几年,民办教育的人士怨言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狭窄,原因是政府掌握了你能不能办的标准,也掌握了什么样的教育能办的标准,所以要给你提一个竞争的对手,比如是谁,这样民办教育就受到排挤,不可避免了。比如原来的学历考试不通知你就取消了,这样很多民办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2006-03-02 15:14:33)
[王烽]:

所以民办教育的发展,政府到底是管多了还是管少了?如果管少了,出一个政策,总是要排挤你。你说管得多了,听说中央机构管民办教育的机构只有两个人,你说是管得多了还是管得少了?另外,我看2005年职业教育的大会,政府很重视,领导人都参加了,透露出一个消息,大力发展,大力投资,100亿,但投资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制度问题,关键是机制问题。政府总想把职业教育揽在自己怀里,强迫一些人上学是不可能的。职业教育应该是直接面向市场,谁愿意去谁去,只要是能够很好就业的就可以上,这就很好,关键是放手的问题。所以在这个上面体现了政府的作用,到底是管什么,到底管多少,到底是否还继续投资。

这是主要的线索,我中间加了一些议论。

(2006-03-02 15:15:58)
[王烽]: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判断。

第一个判断:“以解决教育经费短缺为核心,以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所谓的宏观效率就是跟经济效率一致的整体的社会效率。“与解决短缺的主要任务相结合,社会和个人为寻求回报而对教育投资,教育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社会投资,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长缓慢”。成为这样一个亮点,在这样一个人口多的国家,那么少的投资,我们办了那么大的教育,实际上是极大成功的吸引了社会的投资。这里面当然也有成绩,也有问题了。

第二个判断,在效率优先的发展中,对教育公平重视不够。各种名义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加大了一些不公平的问题。

(2006-03-02 15:16:46)
[王烽]:

第三个判断,教育初步出现多元化的格局,投资、办学、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引导了价值的多元化,教育消费、教育服务、教育市场、教育产业等概念得以建立,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开始涌现。但最大的不足是多元化不够:中介组织发展缓慢,非政府兴办的教育机构受到歧视,行政权利对学术权利保持绝对优势,学术自由发展相对缓慢。

第四个判断,教育改革在“微观搞活”,提高学校面向社会、家长攫取经费能力之时,忽视了微观效率的提高。表现为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监控不利、浪费严重;也表现为微观教育组织变革进展缓慢。主要是学校内部教育组织变革进展缓慢。

(2006-03-02 15:17:23)
[王烽]:

设想与展望:在教育体制改革当中都有,有以人为本、公平教育、民主的教育、实用的教育,我主要谈一下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发现英国、澳大利亚的教育,都是以人的改革为出发点,强调人的价值,而不是把人的价值掩盖社会发展之后,或者说通过社会发展的某些理由来否定人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制度优先的、社会优先的,但是人的个体不是优先的。以至于有的学生在一次沙龙上说:“你们谈这个改革那个改革,什么时候问过我们学生的感受?”我特别强调这一点。

(2006-03-02 15:18:33)
[王烽]:

路径选择:教育改革的路径,我想和20年教育改革一样,路径还是由政府主导。但是,我想从今年开始,其实不是从今年开始,已经开始了几年,自主的制度创新,基层的、民间的自主的制度创新越来越重要。政府应该有一种转变,就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之下,应该给自主的制度创新创造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扬和探索,智慧在民间,这是基本的方向。

另外,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要明确哪些领域政府要保留?哪些领域政府要扶持?哪些领域要退出?让民间自己去办。另外一个是在职能转变的同时,完善配套制度,比如说民主决策、信息公开、政府怎样去监管、许可、授权。许可和授权是针对中介组织的,我们不建立政府许可、授权的制度,中介组织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就是把政府的某些职能赋予民间组织和专业团体,比如教师资格证谁说了算?不是教育部,而是中国的什么什么教育学会发证。

下面还有几点:高校自主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毫不犹豫地市场化,有意识地扶持中介组织发展。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2006-03-02 15:19:24)
[朱寅年]:

下面我们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书国老师发言。

(2006-03-02 15:19:49)
[高书国]:

非常高兴参与杨老师主持的中国教育蓝皮书,这本书已经出了第三年了,今天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我想介绍一点情况。我们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下面专门从事宏观教育研究的,刚才大家提到了包括1993年的《纲要》、《2003年-2007年的行动计划》,以及目前制定的《2020年教育发展纲要》,我们是主要的参与者在今后15年中国教育发展目前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或者说是轮廓,除了“十一五”教育规划以外,提出了三个目标:一个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要初步建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三是要初步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其实各方面的研究对政府包括研究机构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杨老师的研究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在《2020年教育发展纲要》当中还有几个突出的目标:一是要普及十五教育。大家要注意,普及十五教育,不是普及十五年的义务教育,而是正常孩子可以接受三年的中学教育、五年的小学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2010年是25%,2020年是40%,我们预测要超过40%,但现在的目标在40%。

(2006-03-02 15:20:28)
[高书国]:

去年开了职业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的推动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要求大体比例相当。但也存在大家提到的一个问题,在城市和城镇地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发展适应于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就像北京一样,北京现在学龄人口高中毕业阶段,每年初三的毕业生是16万左右,今年可能下来了,12万,未来要到8万,而普通高中学生的招生就是8万多。

所以是不是可以建议在发达地区要恩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在OECD国家还是美国、加拿大国家当中都是这样做的,包括日本,未来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日本也提出在研究生搞专业教育。

我们国家处在转型期,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二要为知识型培养人才,这两者都要落到中学、小学和职业学校发展过程当中,所以如何落实其中的经费比例,确实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2020纲要》要在五月份出正稿,9月份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像1993年一样,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文件,这也是指导未来15年的纲领性的文件。

(2006-03-02 15:21:36)
[高书国]:

第二,我们也是一个研究机构,在做研究的时候,我有一些想法,因为大家都是同行,我有一个观点跟大家研讨,因为本身是一个研讨会。在做研究的时候,在论证的时候,最近有一种观点叫“系统思考的观点”,我认为还是要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上来看问题。说下来我也听了一部分,我倒觉得有些观点还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些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所以在搞科研当中,最重要的是要理性,理性最重要的还要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事物。

比如说拿人民教育人民办这件事情来说,拿高等教育扩招来说都存在问题,但是如果当时不这样办的话,中国的教育很难发展到像现在这样快,现在中国的教育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先赶到中等发达国家,然后再赶到发达国家水平,实际上我们的某些指数,比如小学、中等的入学率已经达到OECD组织像墨西哥这些国家的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水平比较低,高中阶段的教育毛入学率的水平比较低,在政府没有很大能力、很多能力投入的情况下,当时我们提出人民教育人民办,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在发达国家来说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2006-03-02 15:22:09)
[高书国]:

所以我们搞论证的时候,搞研究的时候,包括思考的时候,应该站在历史的观点思考问题,反思是对的,但不能简单的否定过去。过去我们是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包括书的组织和编写过程当中,刚才各位都强调了民间的优势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希望能不能够在下次我看到书的时候,能够更多的是由我们研究院来组织,调查也好、论证也好、报告也好,更多的是出自于实体的,这样出去会更有利。大家翻了一翻,资料性比较多,也有一定的用处,不是说没有用处,但削弱了这本书的影响。

我想今后会不会加大调查研究,比如独生子女的问题,包括收费的问题,包括老百姓对教育负担的问题,这些方面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没有做,政府部门也不好做,我们来做这些,反而会增加蓝皮书的份量,这些独立的研究,独立的观点,可能正是研究报告的价值所在。所以,政府处理好吸收别人的成果,包括官方的文章,包括新闻杂志、报刊的资料性的东西,和我研究的主动性,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问题,所以我希望明年见到的报告会更好,我也愿意在这些方面跟大家一块儿合作。

(2006-03-02 15:22:47)
[高书国]:

第三,刚才大家都谈到教育改革的问题,我觉得从1985年到1993年的纲要都谈到教育改革,改革是发展的非常重要动力。但目前的改革和前两期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前两期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转型过程当中有很多先破后立的,比如合并院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基本稳定和成熟了,或者用一句大家经常说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了,而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需要理性思考。

在起草《2020纲要》的时候组织了19个专题研究,但在教育体制改革专题当中,应该说是困难最大、突破点最少的。这些方面也正是民间机构或者和官方的合作机构合作空间最大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想不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希望一次两次的改革,把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掉。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目前的问题,但是过了五年仍然有问题,包括发达国家,比如像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都有它的问题。

刚才杨老师提到非常重点的就是中国质量比较的重要的。大家看英国教育基金会发展的2006-2011年的高等教育的战略报告,他就专门谈到有六个目标,其中有四项专门谈到教育要办成卓越的教育,比如卓越的教育、卓越的教师、卓越的管理等等方面,我们在这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天来的也有很多新闻记者,我们也希望在这些方面,包括《2020纲要》的宣传和启动方面,过一段时间还要开专门的会议,还要做专门的报告。我就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说明一点观点,谢谢。

(2006-03-02 15:27:51)
[朱寅年]:

谢谢高老师。高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认为还是不错的。我们这本书里的调查报告有一些篇章是我们联合一些课题组和我们自己做的,是首次公布的。比如这里面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河北张家口市教育状况调查、北京中小学学生家庭背景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调查,还有中国满意度教育调查等等,这些都是首次发布出来的。

下面进入自由讨论的时间,我们来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大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意见。另外有20多家媒体的记者,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

(2006-03-02 15:28:45)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王晋堂]:

2004年离任以后,现在是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我手里拿到的教育蓝皮书,可以说是民间的一批带有志愿者色彩的人艰苦卓绝奋斗,我看了以后很受感动。这完全从关心中国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角度,把一年的东西梳理一下然后整理出来,同时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翻了一翻,觉得很实际,另外就是很真实的,不是说空话、套话,说一堆大道理;同时也不是高高在上,不掺任何虚假的成份,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也回答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或者设计了这些问题,还提出了一些想法,而且这些想法,特别是《中国义务教育法》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就要变成现实了。

所以,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是功德无量的,我认为这本书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引起教育反思和回顾也是功德无量的。

(2006-03-02 15:30:15)
[《中华读书报》记者]:

我想就刚才朱永新老师的发言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刚才朱永新老师提出农村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一点我也一直在关心,但朱永新老师提出了解决办法,更多的还是由掌管教育资源的政府再重新分配教育资源,然后充实到农村教育资源里来。即使政府掌握了全部教育资源,但统管不了13亿人的大教育任务。

所以乡村教育的问题,工业用地是乡村教育的有机体是一个断裂的问题,像“五四”那一批的文化人,几乎全部从乡村走出来的,但是现在几乎没有,而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在乡村经过相识种种的考虑,然后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城市进一步选拔就可以了。所以我想在解决农村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否可以鼓励和恢复乡村的兴办私学,以民间的力量来补充政府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知道这样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因为我是一名记者,也不是学者,提出这样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2006-03-02 15:31:30)
[朱永新]:

我觉得中华读书报的记者说得很好,中国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建立学习型社会不光是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问题,还包括建设学习型农村,建设学习型企业。在这方面单靠政府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政府负责的这块就是公民最低教育权利的保障。所以在农村,即便是财力不够,这块应该是保障的。这在许多国家,包括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就是义务教育,虽然当时可能是五年到六年的,这是一个国家保住自己的竞争力,保住自己命脉非常重要的。

(2006-03-02 15:32:11)
[王泽钊]:

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问题,现在免费义务教育关心的主要是基本保障,能够有学上的问题,你提的问题是农村教育应该怎么办?农村的教育应该怎样符合农村的实际需要,这是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它的品质和它的内容,怎样符合农村的需要。现在公立学校只满足一个目标就是升学,对于考大学的人是有用的,对于不想考大学的没有用。这个问题在过去也存在,在30年代的时候,很多教育家举办教育提出生活理论就是为了克服这种教育弊端,使学习和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成为有用的教育。这个问题也不是单靠体制问题能解决的,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

我们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新学校的实验,希望给学校增添新的内容、新的模式;另外,我们还有西北阳光行动,西北阳光行动也在这方面做过有限的尝试,比如在农村建立图书馆、建立文化中心、老年活动站,使得学校教育和农民的农村生活改善建立起联系比如最近开展的项目。我们在西部建立了一个“失工幼儿园”,我们启动资金,举办比较简陋的幼儿园,因为在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基本是空白,乡村幼儿园白天可以是托儿园,晚上可以举办一些讲座呀,可以成为乡村的文化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教育与农村的联系,这也是一些切实的尝试,也有一些志愿者在做这方面的事。

(2006-03-02 15:32:39)
[程方平]:

我接着刚才杨老师讲的,这个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重视了,但还有很多理论问题没有真正弄清。

(2006-03-02 15:33:07)
[谢小庆]:

我主要做考试研究的,有一点遗憾的就是这本书里面对考试问题琢磨不多。我是专门研究考试的,我对教育问题没有研究,也不敢发言,但我在考试方面是非常有发言权的。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我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从考试角度来讲的话,教育部主办考试发了我的一篇文章,20年来,教育部在高考改革方面是保守的,他们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了,说代表一家之言,但还是很不容易。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80年代初期就考虑片面追求升学率,20年的情况是什么呢?是为了德智体美的发展在学、在教呢?还是为应试教育而在教、在学呢?学生为应试而学,老师为应试而教了。

(2006-03-02 15:33:52)
[朱寅年]:

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发言不能继续进行,本次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

(2006-03-02 15:34:50)

 

此报道链接自: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639/36_1_0101_asc.ht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