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中国网》:中国区域发展论坛暨《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发布会
来源:中国网  作者:牛黎红   发布时间:2009-08-26

文字直播:

[中国网]: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2006-02-23 12:48:40)
[中国网]:

“十一五”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由北京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联合编写的2006年度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长三角蓝皮书》在两会前出版,对中国现阶段的区域发展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等进行了概括、分析。

(2006-02-23 12:51:49)
[中国网]:

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特举办“中国区域发展论坛暨《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发布会”,会议将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主要媒体出席。

(2006-02-23 12:52:22)
[主持人谢寿光(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大周末的时候来出席“中国区域发展论坛暨《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长三角蓝皮书》发布会”!

(2006-02-26 09:24:02)
[主持人谢寿光]: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专家和有关的领导: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戚本超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梁元明,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卓民,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预测所所长卢卫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伍长南,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范广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京津研究员,她也是《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的主编,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孟平,上海社科院上海经济研究室主任陈伟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戚世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田伯平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孙克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研究员等等。

我们为大家的到来和新闻界朋友光临我们的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6-02-26 09:26:25)
[主持人谢寿光]:

再过几天,“两会”相继要开幕了。

今年是我们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份,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到这个时期,区域发展问题已经凸显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层面。

早在前几年,我们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领衔,推出了《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推出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最近几年看,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还是环渤海,这几大经济区的发展和相应的发展的成熟度当然是不一样的,已经引起建设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02-26 09:27:49)
[主持人谢寿光]:

去年,我们在上海社科院、浙江社科院和江苏社科院这三家院的专家们的联手合作之下,首次推出了《长三角蓝皮书》。去年他们有一套非常良好的合作制度,来进行区域的合作,也体现出社会科学界自身的一种良好的合作机制。这次我们向更大的范围,在全国的区域合作里,由北京社科院来牵头相关地方社科院共同来做。专家们对区域发展提出的最终研究观点必然对我国,特别是当前实行“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02-26 09:30:13)
[主持人谢寿光]:

我们这些研究其实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它的全国合作机制正在形成。作为以皮书的方式为载体,我们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去年推出7部蓝皮书。今年由辽宁省社科院领衔,还要推出东北蓝皮书。现在中南大学也在开始编纂泛珠三角的蓝皮书。如果这些到今年都陆续推出的话,应当说从宏观经济到区域发展经济,到各个省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年度的形式报告就基本上形成体系了。

(2006-02-26 09:31:28)
[主持人谢寿光]:

为了进一步把这些研究的成果和新闻界的朋友、社会各界来共享,我们都采取这种论坛或者报告会的形式,把这些系列皮书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现在,我们有请这些年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而且逐渐形成中心的北京市社科院的戚本超副院长讲话。

(2006-02-26 09:32:44)
[戚本超]:

尊敬的谢社长,尊敬的各位区域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尊敬的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宇诚挚地欢迎诸位出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及《长三角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2006-02-26 09:33:58)
[戚本超]:

以我院为主编,联合上海、广东等地方社会科学院共同编纂,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是由我院主编的系列蓝皮书——一本全国性的蓝皮书。摆在诸位面前的这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也是我院主编的第三本反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它的编辑出版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我院经济学研究重点学科的反映和表现。

(2006-02-26 09:34:59)
[戚本超]: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里,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等10项重要内容中,区域发展问题就被列入了重要位置。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了议事日程。

在区域发展进入新的一年,刚刚过去的2005年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呈现了一系列新的气象。比如国家“十一五”规划将突出促进区域发展的六大重点,长三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稳步推进,长三角和珠三角谋求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在战略机遇面前进行战略调整等等。这些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2006-02-26 09:36:02)
[戚本超]: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继续秉承了强化区域经济、淡化区化经济的思路,以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大经济区的研究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经济区域或者是城市群区域发展的研究,如西部开发,东部崛起与海峡两岸等。

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及时反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最新动态和重点问题。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波动及其所面临的增长方式的转换,对京津冀的重要战略机遇,都着重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侧重于对经济合作、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区域发展等重点问题的研究。第二,更加强化前瞻性和战略性。报告中的许多文章都以相关趋势分析和战略研究为落脚点,从而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三,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报告在突出重点问题的研究基础上,从多角度更全面地研究了经济区域的发展,同时更注重理念层面上深层次的思考,采取更科学和准确的研究方法。

(2006-02-26 09:37:25)
[戚本超]:

今后,我国将整合本院的资源力量,以京津冀和环渤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突进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地方社科院在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发展的研究交流与合作,力求使我院区域经济研究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编纂质量逐步提高。

最后,再一次感谢大家出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的新闻发布会。谢谢大家!

(2006-02-26 09:39:12)
[谢寿光]:

下面,有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景体华女士做区域报告。

(2006-02-26 09:40:40)
[景体华]:

因为大家手里现在已经拿到了这本蓝皮书了,所以我就想重点谈一谈在这本蓝皮书里我们突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我们重要的理念是什么,我想简单讲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在今年的蓝皮书里突出了三个理念,也是三个思想。第一,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战略视角,出了三本蓝皮书,今年这个思想非常突出。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起是经济的发展,所以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的突起,同样是这样一个大趋势的产物。在1978年改革开放,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引入外资,国际资本是以全球战略来进入我国的。正是在这样的国际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当中,二十多年来,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基础,浦东开发为引导,珠三角、长三角迅速活跃的经济体,同时也可以说他们也是东亚乃至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两大区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战略视角,所以我们今年的区域经济蓝皮书里,正是以这样的视角来向读者展示区域发展的,就是它不是仅仅从这个区域论述这个区域,也不是单从中国的发展来论述几大区域,而是从世界整个战略调整这样一种思路上来论述这几大区域。

(2006-02-26 09:41:16)
[景体华]:

第二,我们突出了变动中的发展思路的大调整。这是这本书今年非常突出的、我们非常注意的一点。在2003年之前,珠三角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一马当先,2003年应该说是新世纪珠三角增长的一个峰值。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长三角的经济增长迅速超过了珠三角,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虽然是雄姿依旧,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却双双出现大幅滑坡。

(2006-02-26 09:43:03)
[景体华]:

首先看长三角。2005年前三季度在全国GDP同比仅回落0.1%的同时,长三角区域GDP同比回落却达到了2.6个百分点,杭州、上海大幅回落3.6个百分点。再看珠三角,珠三角2004年已经从峰值开始下滑,2005年的时候,前三季度珠三角GDP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有所回落,从GDP的增幅来看,除了佛山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其余8市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目前来看,2005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区域GDP占全国的比重的22.7%,同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

但是,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我们在这本书里都同时强调了不能再按照原来的成长轨道走下去,必须调整增长方式。同时我们在这本蓝皮书里也揭示了这两大三角在增长速度下滑的透视,调整增长方式的变轨之势已经开始出现。

(2006-02-26 09:44:18)
[景体华]:

而且在这两大三角文章当中我们特别突出了这种“变轨”之势。

在区域发展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区域经济正面临一种大的思路调整,而且必将进入一个大的转换期,这是我们在这本蓝皮书特别突出强调的一点。

(2006-02-26 09:47:21)
[景体华]:

第三,突出国家的新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建议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等10项重要内容当中,区域发展被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提升上议事日程,编制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已经形成。

目前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长三角的步伐可能要快一些。从国家层面来说,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十一五”将转向通过持续经济活动的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确定了具体的目标:要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

(2006-02-26 09:48:03)
[景体华]:

应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提高经济活动品质、完成以上目标的根本途径。那么,长三角和珠三角如何在快速发展中迅速转轨,如何在建立创新型国家过程当中继续成为活跃的增长极?京津冀区域将以什么样的战略构思激发出后发优势,改变我国区域发展南高北低的状况,是开创我国区域发展的新课题。这些问题都是各区域决策者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今年这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的主题。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以鲜活的新思维给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决策以很好的智力支持。这就是我们今年这本蓝皮书的思想。

(2006-02-26 09:49:59)
[主持人谢寿光]:

刚才景体华女士已经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与《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主要精彩内容给大家做了一下报告。她提出的这些问题,应当说无论是在研究界包括在传媒界是可以进一步地深思和讨论的。

我们这些专家所研究的结果,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所反映的问题,有一些启示,对我们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家从新发展战略乃至整个国家战略,乃至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必然会引起进一步的思考,相关的结论有很多有作用的价值。

刚才景老师提到长三角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领跑者”。今年《长三角蓝皮书》是第二本的发布,去年推出第一本的时候,就已经引起极大的反响。

现在,我们有请今年《长三角蓝皮书》的执行主编田伯平研究员做主题报告。请大家欢迎!

(2006-02-26 09:51:38)
[田伯平]:

谢谢主席!

我首先想说明两点,第一点,本来应该是我们主编宋院长来的,因为他过两天就要参加“两会”,所以这两天在院里面准备一些工作。第二点,作为执行主编,很多工作是我们上海院和浙江院陈伟、杨建华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只是写了一个总报告,大量实际的工作都是他们做的。

(2006-02-26 09:53:17)
[田伯平]:

我就按照这个要求把《长三角蓝皮书》今年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今年《长三角蓝皮书》的主题是“可持续的率先发展”。率先发展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讲,是中央领导近十多年来一直对长三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邓小平同志九十年代初就提出这个要求,长三角能够比较快的发展,比如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三个百分点,要走在前面,要求长三角能够比全国的发展更快。

那么,长三角地区在全国来讲是一个经济比较繁华的地区,它有着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位置比较优越。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讲从六朝来讲,长三角在全国一直是处于比较繁华的地区。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长三角地区在计划经济下面,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在我们总报告里面,建国以来一直到1990年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始终徘徊在16、17%之间,没有比全国更快的增长。在九十年代,邓小平在南方讲话,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近十多年来长三角地区不断推进率先发展的步伐,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实现了加快率先发展的步伐。

第一,加快开放的步伐,抢抓国际产业的机遇。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最初是从广东开始的,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还不到广东的四分之一,三个省市加起来还不到广东的四分之一,但是在九十年代率先开放这个目标以后,长三角地区迅速发展。长三角利用外资迅速扩大,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长三角利用外资不仅赶上了广东,而且在全国的比重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左右。2004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长三角占到40%。

(2006-02-26 09:55:45)
[田伯平]:

第二,加快市场化进展,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这一块在浙江非常突出,通过加快市场化进程的步伐,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长三角地区这些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这些建设不仅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长三角的合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一直认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的作用是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国际资本的转移,产业发展得到推进。现在长三角是这样的,跨国公司进来以后把经营中心放在上海,利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把生产放在江浙两省,利用这些省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低成本来布置。经济市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以我们江苏来讲,我们江苏的苏州、昆山,像昆山每天有5万人到上海去上班,这就大大加强了地区经济合作。另外一个方面,民营经济也大大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第二个力量,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推动。这些年来长三角各地政府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还有一个力量就是交通的便捷,使得长三角交通的成本、物流成本大大降低,这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起着巨大作用。

(2006-02-26 09:58:47)
[田伯平]:

第四,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多方面,我们长三角政府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

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应该说长三角地区的率先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了这样一个率先发展的目标,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长三角三个地区连续十多年来经济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包括2005年,2005年我们本来以为在宏观调控下面,经济增幅的幅度可能会下降的比较大一些,2005年的上半年我们做预测的时候还比较担忧,怕经济下降的幅度比较大,造成大起大落,但是实际上年终出来的数字我们感到比较欣慰,江苏增长了11.1%,浙江也增长得很快,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当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4年达到了25%,1992年的时候是16%多,差不多这几年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这表明长三角地区因为快速的增长带动了对全国的增长。

(2006-02-26 10:01:32)
[田伯平]:

2004年,全国GDP净增长是19263亿,长三角地区就贡献了6099亿,贡献率达到31.66%,这对全国的经济增长是贡献比较大的。2004年,长三角地区以全国不到的2%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四分之一的市场总值,吸引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外资,对全国经济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第二个标志,国际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1990年,长三角的出口占全国的16.84%,到2004年已经提高到36.94%,增长幅度相当快,年平均增长20%。

第三个方面,城乡建设全面推进。长三角地区本来就是城市比较密集的,这些地区在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城市化的程度和质量、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目前,长三角到2004年底,长三角拥有大中小城市74座,城市密度达到3.5座每万平方米,这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都高很多。

(2006-02-26 10:02:43)
[田伯平]:

第四个方面,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904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77.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多。

长三角虽然实现了初步率先发展这样一个目标,但是面临着新的挑战,2005年长三角发展的速度下降就是一个挑战的信号。长三角发展面临挑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挑战,环境资源、人口压力巨大。

一,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尽管这十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的投入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由于大规模的发展工业,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等等方面都非常严峻。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污染程度都在不断提升。在水污染方面,太湖地区21个监测点中,四级水质占到27%,五级水质占到24%,六级水质占到37%,长三角在大气污染当中,酸雨非常敏感。2003年,浙江地区城市当中基本上都是酸雨比较严重,其中18个城市作为中度酸雨区,14个城市是重酸雨区,城市污染比较严重,国际上列了20个城市,我们长三角也有很多城市,上海也列在里面。

(2006-02-26 10:03:46)
[田伯平]:

二,能源和资源的供给难以保障。比如以能源为例,目前能源运输已经占到上海运输的三分之一,按照现在这样的需求,未来到2010年,上海的能源需求将突破1亿吨的标准煤,这样运输的能力和环境都无法支撑。江苏和浙江也是这样,能源消耗比较大。在各种资源当中,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宝贵资源,1996年到2004年,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净减少34.03万公顷,相当于长三角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20,同时也包括了各个省市已经扣除掉了复垦的。1999年到2004年这五年当中,我们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的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13%、11%和17%。按照这样一个速度的话难以为继。还有就是人口的问题,以我们江苏昆山为例,昆山本地人口是60万,现在外来人口是75万。大量人口虽然为昆山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支撑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基础设施的压力。

(2006-02-26 10:05:08)
[田伯平]:

第二个挑战,经济粗放增长难以推动,总体以投资推动。十多年来,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上海是46.6%,江苏和浙江都是50%左右,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一般占到20%到30%,消费占的比较高。所以整体来讲,长三角经济主要靠投资来推动。最近几年来,长三角的投资效率在明显下降。另外是外商投资在投资推动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出现了徘徊,甚至有所下降。今后能否保持外资的继续大规模的流入,这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第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虽然近些年来,各个地方对研发都有大量的投入,但是整体上长三角地区投入水平还不够,最高的地区是上海也是百分之二点几,浙江和江苏都是百分之一点几,与国际上百分之三的水平还相距很远,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地区的品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计划消化吸收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投资也比较少。我们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当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投入到新建和技术改造上,但是创新和消化吸收的比重还是比较低。

(2006-02-26 10:06:14)
[田伯平]:

第三,低成本优势逐步在丧失。这些年来随着劳动力供给的逐步趋于紧张,土地价格逐步上升,这些地方整个生产成本在逐步上升,已经开始有一部分企业承受不了这种高成本,进一步地向内地转移。

第四,区域问题的严峻。

第三个挑战,贫富差距在逐步拉大,公共服务也相对滞后。所以长三角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保持长三角的率先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我们今年长三角的主题是“如何保持可持续的率先发展”。这个“可持续”的含义不仅是指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地实现快速增长,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经济的率先发展走向全面的率先发展、和谐的率先发展,提高率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另一方面,长三角在保护、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应该率先走在全国前列。所以,我们可持续发展是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指长三角地区如何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继续保持率先发展。另外一个,长三角进一步实现和持续率先发展当中,我们在这本书大量探讨了它的目标、路径、思路等等。

(2006-02-26 10:10:18)
[田伯平]:

这本书当中有很多亮点的东西我想介绍一下。在浙江的报告当中,对于浙江的率先发展的一些要点和特点做出了非常好的概况。第一,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第二,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对均衡。第三,后发地区发展与先发地区发展相对集中。第四,低收入群体发展与中高收入群体发展均衡。第五,本地居民发展和外来发展相对均衡。第六,增值与增值服务相对发展。第七,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对均衡。这不仅是浙江目前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长三角在今后的率先发展的目标。

浙江的报告更多地是从结构的方面对浙江率先发展做了很好的研究和探索。上海在这个总报告当中对率先发展的内涵和背景做了非常好的研究。上海提出来可持续率先发展,应该是应对国际市场的紧迫要求,创造性地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各国的迫切要求,引领长三角地区走向世界的要求。

(2006-02-26 10:12:03)
[田伯平]:

整个长三角蓝皮书里面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片断。我应该是非常不称职的执行主编,里面还有一些文章我是刚刚拿到,我看到有些题目相当不错,比如案例的研究,上海浦东点发展的案例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这本书也有很多特色的东西。今天特地向各位媒体推荐和介绍。谢谢!

(2006-02-26 10:13:44)
[主持人谢寿光]:

非常感谢田伯平研究员对《长三角蓝皮书》做了精彩的解读,也为我们媒体朋友们怎么样看待长三角的发展,通过《长三角蓝皮书》,进一步对长三角乃至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和面临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当然,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那么丰富的、经过专家浓缩以后的内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给大家报告,这就有待于我们媒体朋友进一步开发这里面的内容资源。

下一个阶段,我们请几位专家就关于区域发展问题、经济增长转变问题发表演讲,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中心主任牛凤瑞主任做演讲。

(2006-02-26 10:14:46)
[牛凤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感谢大会对给我发言的机会。

我想谈两点意见,第一,关于《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这本书的问题。我昨天接到这本书以后,做了一个初步的学习,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对全国区域概括做了描述,同时对未来的趋势也做了大体的描述。对我国无论是研究工作者,还是地方都有一些启发。特别是书里集中体现了咱们党和中央目前有关区域发展的一些大的方针,比如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我就我的专业谈谈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有关中国区域发展,为什么现在这么重要?关注的人这么多?刚才景女士提到加入WTO,经济全球化,除了这个以外,我想中国区域发展之所以目前这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大国经济这个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是大国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是960平方公里13亿人口,小的经济区域几万平方公里,几千万人,大的经济区域几十万,甚至于上百万平方公里,几亿人口。这要在国外来说,我们的一个区域经济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这对我们正在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当中应该说具有更突出的意义。

(2006-02-26 10:17:17)
[牛凤瑞]:

第二个原因,现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大变动时期,这个大变动除了数量的变动、质量的变动以外,更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它空间结构的变动。所以,我一直说,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社会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的过程。这样看我们在报告里提到的几个经济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它是中国的城市,其中三大经济城市密集区,也是中国的大城市,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有另外一种思考。这里面就涉及如何看待区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前面我说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大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就是它要求下一个层次的经济区应该有更强的或者更高的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另外,在国内的经济区域之间,它的交易成本有时高于国际交易成本,因为它空间距离特别大,比如华南经济区它跟东南亚的交易,可能跟北京环渤海经济交易成本是高的。这样的话,给我们一个思路,我们在强调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强调国内的这种合作,应该把视野放得更远,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2006-02-26 10:19:29)
[牛凤瑞]:

作为区域发展平衡问题来说,从国家政策层面,我们理论界一直希望有区域的平衡发展。但是我一直说区域的平衡发展,这里有一个相对平衡问题,还有一个绝对平衡问题,我们追求的是一个长远目标的相对平衡,而不是一个同步发展的平衡,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在发展过程中,它总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所以我说不平衡是区域发展的一个常态。我们追求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长远的、渐进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应该只是相对的平衡。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区域之间的竞争。最近,我们在研究三大区域过程中,经常提到这个词,世界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客观上是存在这种情况,但是我要说的是,中国目前的这种区域之间的竞争,总体看它是利大于弊。如果我们要讲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这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市场化的配置。目前我们主要的趋势是什么?还是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行政配置资源的力量过强,相反我们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力量还是相对弱。当然我们现在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现在很多人把本来不是市场经济应该出现的问题也算在市场经济当中,比如现在我们的教育、卫生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其实不是这样。

(2006-02-26 10:21:19)
[牛凤瑞]:

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地方政府间的投资冲动的问题。最近几年一直有人对发展地方经济持批判态度,我认为这个问题提法要慎重,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国家,如果没有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总体上这种活力、这种效率就不可能有今天这种局面。当然,地区、地方的这种无效的投资是什么造成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还是我们现有的体制造成的?我想恐怕得是最后一种,就是体制问题,所以说要解决地区之间的无效率的或者低效的恶性竞争,它的基本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呢?是要对目前地方政府掌控资源的权力,动员资源的这种权力进行监督和必要的法律上的约束,使他花钱就要负责任,而我们现在是花钱的人、投资决策的人不负担投资后果,这是我们的要害。这是我讲的几个基本观点,不再展开。

(2006-02-26 10:23:12)
[牛凤瑞]:

最后一点,中央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里面又涉及一个新的城乡关系问题,城乡关系也是一个区域问题。在我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准确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城市的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城市的带动,没有城市的支援,那么它就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的农村不发展,最深层次的远远还是城市的不发展,只有城市加快发展,才能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2006-02-26 10:24:36)
[主持人谢寿光]:

谢谢牛主任的精彩发言。

下面,请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研究员发言。

(2006-02-26 10:25:40)
[杨连云]:

谢谢大会主持人给我这个机会。这次区域发展报告我参加了其中的一篇,我现在正在承担一个国家课题,就是环渤海经济技术合作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三角率先发展,九十年代以后,长三角崛起。现在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引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环渤海合作又一次提上议事日程。环渤海的合作最作在1986年、1987年,提出京津冀区域合作。到1992年、1993年以后,也提出了,但是,由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需要进一步合作的地步,所以都是停留在口头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特别是北京承办奥运会以后,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它的一些传统制造业,比如说钢铁等等传统制造业需要向外转移,这样京津冀的技术合作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可以说京津冀的技术合作的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还是在起步阶段。总的来看,除了北京第三产业比例超过60%以外,天津和河北都是处在工业化中期。北京的发展阶段比较高,随着进一步把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重点发展一些现代制作业和高科技产业,它的产业层次就更高。

(2006-02-26 10:26:28)
[杨连云]:

总的来看,京津冀一体化现在尚处于强中心出现、极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差距还要进一步拉大。就是说,北京与河北的差距还要进一步拉大,天津发展也很快,特别是渤海新区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按照天津的同志设想,要把渤海新区建成像上海浦东那样,能够成为环渤海发展的引擎。

(2006-02-26 10:28:38)
[杨连云]:

京津冀特别是北京,科技和人才竞争力在全国是排在第一位的。我跟北京的同志交换过意见,我说你有这么多的科技人才,应该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但是北京的同志也说,这是表面现象,博士和正高职称的人数量比例是很大,但是这些同志真正搞自主科研开发的很少。我说都制造出“神六”了,你还不能自主开发出高科技产业?他说“神六”不是工业化生产,是实验室生产,集全国之力,两年才造一个,那不能代表北京的科技水平,只有工业化的高科技产业,这才行,在这一点上,北京比上海差多了。说表面现象北京科技人才密度很大,但实际上形成自主创新产业能力北京还不行。

所以,京津冀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还比较大,特别是天津和河北。另外,就是环境和制度竞争力,京津冀比起长三角、珠三角那要差很多,改革开放的程度、人们的观念,以及改革开放的力度比起长三角和珠三角还有很大差距。现在京津冀具有很大的比较潜力,但是内部的梯度性还是比较大的。

(2006-02-26 10:29:56)
[杨连云]:

当然也有一些互补性,运输成本低、很多产业可以互补。现在共同的任务就是提高产业层次,京津冀都有这个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产业层次提高,提高科技含量,发展高科技产业,用高科技来改造传统制造业。这是我讲整个对京津冀整体水平的一种判断,这是第一个问题。

(2006-02-26 10:31:26)
[杨连云]:

第二个问题,我介绍一下河北的情况。河北的情况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河北地处东部区位,但是应该客观地指出它的发展水平只相当于中部,2005年GDP超过1万亿,财政收入超过1千亿,总量在全国还是排在前几位的。但是人均就差多了,6800多万人口一除就只相当于中部水平。人均GDP在第11位,人均财政收入在15、16位,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3481,跟全国基本持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0多元,略低于全国水平。河北是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水平,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发展不平衡。就是河北内部二元结构还很严重,也就是带动了整个京津冀二元结构都很严重。像最发达的唐山、秦皇岛,这是指沿海城市,它的人均GDP就能相当于张家口、承德的三倍。我们河北提出“一线两乡”,“一线两乡”就指从石家庄、保定、廊坊、秦皇岛这一线相对发达的,南部是中等水平,北边张家口、承德是相对贫困,提出这么一个区域的分类指导战略。这就说明河北经济的不平衡是比较严重的。

(2006-02-26 10:32:08)
[杨连云]:

在这个区域报告里面有我一个篇文章,就讲环境经济贫困带,有一些县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西部贫困县、全国贫困县平均水平还要低。

第三个特点,河北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传统服务业比较大。当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近几年是做得最好的,农业现在非粮产业总值比例已经超过70%,是蔬菜、果品、畜牧业超过70%,其中畜牧业达到5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做得比较好。但是,传统工业比例比较高,像钢铁,河北是全国第一钢铁大省,去年产钢是6465万吨,超过辽宁了。大家知道钢铁是资源消耗型、能源消耗型、污染型比较厉害的,水泥去年产了8850万吨,所以传统制造业比较大。这是几十年来一个事实,很难改变。

(2006-02-26 10:33:32)
[杨连云]:

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北也发展过,但是处在京津周围,在招商引资,在引进国外高科技产业方面处于劣势。比如北京引进了松下、诺基亚、韩国现代,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就不可能把天津的摩托罗拉、三星引到河北区。这一点和江苏不太一样。为什么?上海的地域面积很小,北京和天津地域面积很大,北京有十几个县,它的地域面积将近3万多平方公里,它就有很多地方可以办企业,天津也是这样的,如果把你们昆山划到上海,江苏这块就不行了。

(2006-02-26 10:35:08)
[杨连云]:

上海地域面积比较小,上海城市人口密度比较大。所以像引进高科技产业河北处于劣势,当然,最近几年,由于北京人口密度和土地价格的上涨,在这方面河北也有所进步,比如去年我们引进了华为集团到廊坊投资,他们准备投资100亿,中兴集团也要落户廊坊。所以,廊坊将来可能成为京津唐走廊高科技产业带链条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6-02-26 10:36:26)
[杨连云]:

河北相对落后,地理区位很好,有些北京同志不太理解,说你河北为什么不能像江苏、浙江那样?我觉得主要是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在招商引资、引进高科技产业方面,河北处于劣势,因为同一个地域,北京、天津这些原来都属于河北省,但北京、天津挖出去了,叫“缺心少肺”,北京是心脏、天津是肺,所以叫说“缺心少肺”,所以在招商引资方面处于劣势。吸引资金、吸引项目、人才,光我们社科院往北京调来的人最近十年来也有30——我们一共才200多人的小单位!所以河北处于竞争的劣势。这是第一点。

第二,河北改革开放的力度、干部素质方面,河北在传统上政治性的干部比较多,老实听话、党性强、纪律性强,这样,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创新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就比较弱一些。所以干部也有企业干部、党员机关干部,很多都是计划经济培养出来的干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加大,特别在干部身上,有一些跑官、卖官的干部,有一些老实巴脚的干部,党性强、组织纪律性强的干部,真正开拓性思维的、创新性思维、战略性思维,对市场经济驾驭能力很强的、能抓住商机,这样的现代化管理干部还是缺乏的。当然我们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我们河北省委省政府在抓紧解决这些问题。

(2006-02-26 10:38:29)
[杨连云]:

下面,我谈谈京津冀合作领域问题。京津冀合作领域有很多,因为同处于一个经济区,在秦朝时候就是一个省,就是直隶省,北京市直隶省是顺天府,一直到明以后北京分出来了。但是,北京那会儿很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候宛平县还是省宛平县,通州也是河北的,昌平也是河北,房山也是河北的,黄村也是河北的,北京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六环以里,但是后来越来越扩大了,就一个经济区,交通成本很低,来往密切,而且民间经济始终没有断。

交通合作很有余力。河北在“十一五”期间要投资800亿建设公路,高速公路“十一五”期末就达到2000多公里,将近3000多公里,要翻一番。另外,能源问题,河北可以支持北京的电力供应,现在是1300万千瓦,到“十一五”期末基本上还要翻一番,达到2000多万千瓦,其中火电要超过1000万千瓦,风电达到700万千瓦,现在有15家公司包括北京大唐到那儿投资,建立风力发电,他那儿的风力发电非常充分。

另外,水资源合作和可持续利用工程。这有一个专门工程,三家通力合作,除了南水北调以外,还要把水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解决好。还有生态,我们同处一个生态区,生态建设投资也很广。还有农产品,现在北京吃的蔬菜,也就是北京的“菜篮子”有超过1/2是从河北来的。

(2006-02-26 10:42:41)
[杨连云]:

另外一个就是北京的制造业转移。现在北京转移到河北的独资或者合资建的制造业企业也有四五百家,光唐山就二百多家,其中最大规模就是首钢。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曹妃甸现在作为河北的一号工程,它也是国家“十一五”中最大的工程,曹妃甸要建成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的工业基地,它的生产能力要达到1500万吨,现在25万吨已经开始运行,就是说从国外的铁矿石,25万吨的巨轮去年年底就开始停靠。大化工要建1500万吨炼油长、100万吨乙烯,大电力要建460万千瓦发电厂。同时,作为“北煤南运”一个重要输送口,从大秦线、秦安那儿引出一个直线来,将来要往上海、南京那儿运煤。将来曹妃甸估计要投资几千亿。

(2006-02-26 10:46:18)
[杨连云]:

再有,在北京打工的河北农民工相当多,统计不是很精确,据说在130万人左右。与北京和天津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京津塘,就是北京、廊坊、天津、塘沽高科技产业要建立,这将来是我们合作一个巨大亮点。刚才我讲到了廊坊现在有很多高科技产业,有几百家高科技产业。还有沿海的重化工基地,曹妃甸、天津的塘沽新港,天津整个沿海100多公里有很多重化工企业,沧州则是我们国家第三大化工基地。所以,合作的区域是很广泛的,合作的具体项目也很多。相信随着这些具体项目的开发,京津冀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前景是非常好的。

(2006-02-26 10:49:42)
[杨连云]:

虽然北京发展的更快一些,它和我们河北差距要进一步的拉大,但是河北也在前进,希望在区域经济的合作中间,河北省也得到更多的机会,能够带动河北的发展。同时北京的同志也希望河北发展快一些,如果环京津冀贫困带的问题不解决,北京也要受一些影响。

我在这里建议北京同志呼吁中央的同志,能够决定给环京津贫困带以明确的西部倾斜政策,现在还不明确,老是说河北东部,河北东部,区位是没有问题,但是本身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很严重。环京津贫困带如果得不到明确的西部倾斜政策,那么自身的发展还要受影响。

我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6-02-26 10:51:34)
[主持人谢寿光]:

谢谢。最后请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预测所所长卢卫研究员发言。

(2006-02-26 10:52:40)
[卢卫]:

感谢大会主办方给我的机会发言。

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次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提供的一些研究结论。

作为天津的事情,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去年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批准,当中有天津滨海新区,明确提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定位。实际上在天津的这种设想或者定位,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滨海新区从1994年开始建设,它的原形或者雏形是天津原来的经济开发区和保留区,再加上天津的港口,经过十年的努力,梦想已经实现了。

但是,从现在来看,天津市过去十年做的工作和现在中央对天津新的定位提出的实际的要求还有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要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性这样一个引擎作用。我们今年是第三次参与主管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我们提供三篇文章。

(2006-02-26 10:53:18)
[卢卫]:

第一方面,主要谈天津的比较优势。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份到天津调研,特别提出要发挥滨海新村优势,必须把天津相对优势做大做强,提出这么一个认识。我们通过认真思考和学习,大体上看了天津有这样一些比较优势。那么这些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都不展开了。区位优势就是主要处在环渤海底部,应该说从第一条欧亚大陆桥来讲,是距中国华北和西部、西北最近的一个桥头堡。还有交通的优势,它有铁路基础、航空基础,公路非常发达,已经成网了。还有它的土地优势,这样一个优势在所谓东部沿海城市不适于做农业开发,也不完全适于做城镇开发,这样一个资源优势是罕见的。还有一个资源优势就是环渤海和海岸带的油气资源。当然,还有天津市城市本身科技人才优势。不管怎么样,天津还是中国曾经的第三大直辖市。现在来讲,由于这些年的发展,经济增长连续14年都是2位数的增长,从增长数字来讲一直排在全国第11、12位,都是15%左右,虽然基数比较小,但是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经过“十一五”规划,天津定的标准是13%,全国是8%,天津定的比较高。想借助这样一个政策平台和重新定位,来提高天津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从现在来看,我们觉得不足的方面,就是天津的优势,首先来看是一个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就是说,滨海新区在天津沿海的海岸带城市,在环渤海其他城市都有,比如港口,环渤海有四大港口,青岛、大连、 秦皇岛,秦皇岛超过大连,谁做老大没有必要,大家都有竞争的合作。

(2006-02-26 10:55:13)
[卢卫]:

第二,我觉得这个优势是他们资源性硬优势。这种说法这些资源性硬优势是有一个实际开发的底线,到了一定程度,比如油气资源、土地、岸线资源。

第三,我们天津一直把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做比较,但是我们实际上完全不一样,滨海城市比天津就40公里,土地前期开发能力比较高,需要垫高。天津是不是能够成为这个地区龙头老大,还有待于进一步合作,这个要通过重新资源配置来形成。这是天津市相对优势,这是我们一个基本认识。

另外,我们关于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来说,天津现在这样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实际上从过去来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传统的影响和惰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可以说河北省考虑不是很多,对北京来说,很简单一个例子,发展园区经济,天津是向东发展,向沿海发展,北京向北发展,比如海淀中关村,实际上是世界大发展的定位。这次中央对天津定位有一个说法,滨海新区要立足天津,要依托经济,这个是在天津过去自己的没有的,要依托经济。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区域方面定了四个层次,第一个依托天津是中心的问题,第二个是依托天津放在京津冀,服务于环渤海,面向东北洋,实际上从这个圆点出发有四个层次,国内外扩散。

(2006-02-26 10:58:05)
[卢卫]:

同时还有几句话,一个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因为有一个比较好的物流中心,有比较好的海内外的航运网络。另外还有海内外的科技创新。天津制造业优势、北京的人才科技和政治优势,天津要提升制造业的优势,但是,它的第三产业,现在服务业要不要发展。原银行行长戴相龙到天津以来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天津这些年发展非常快,今年1月3号北海银行正式挂牌了,预计在2年之内,东北银行也要在天津落户,天津最近这两年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合作银行来了很多。所以我们这次这个文章当中还提到天津进入生态环境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GDP调整,就是说对中国经济普查来说,调整之后,天津第三产业被埋掉很多,但是天津普查的结果是制造业上升两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下降两点,说明天津的优势,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

(2006-02-26 11:00:31)
[卢卫]:

我不想多展开说了。总的来说,我们参加这次工作和研究,我们通过一些合作的开展和数据的会展来做好这个研究。天津实际上担负的任务也是在座各位的工作,我想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谢谢大家!

(2006-02-26 11:02:23)
[谢寿光]:

这三位专家发言,大家可以听出,不是我们有意安排的。我们从中国的七大报告到请戚副院长、研究员做了主题报告,接下来请长三角蓝皮书主编田伯平研究员做了研究成果的报告,然后请北京市社会科学云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景体华研究员做了主题报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卢卫研究员对于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就不仅仅是从区域谈起,而是从国家战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进行点评。接下来是杨连云研究员关于经济地区尤其是滨海新区,这就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最近二十年来,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京津冀到底是一种什么发展轨迹。

应该说短短一个多小时发布会和论坛,我们专家的这些发言只是给新闻界朋友起一个帮助大家进一步解读这个研究成果的作用,我们现在打算拿出20分钟时间进行记者提问。

(2006-02-26 11:03:15)
[中新社记者]:

“十一五”期间,我对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轨迹比较感兴趣。刚才景主编那本书提到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在去年双双大幅下滑,在“十一五”期间这个下滑会继续还是会止跌回升,请在座专家分析一下。还有一个问题,前一段有一个说法,因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在下滑,中国经济重心可能会北移,不知道在座专家同意不同意这个观点?

(2006-02-26 11:04:39)
[景体华]: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下滑在去年第二季度就开始表现得比较明显了,作为我们早就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注意以后我们通过电话联系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刚才在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标题是“变动中的发展思路的大调整”,就是在这种变动下,实际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思路都在进行,不光是发展思路,就整个发展实际上处于一种增长方式的“变轨”之势已经开始了。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经济日报》最近连发了广州关于自主创新的三篇系列文章,就是说在经济下滑下,完全沿用过去增长方式已经不能再继续作为一种活跃的增长极在起作用,所以在他们的增长方式的变化当中,比如国家战略比较明确是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但是这两个区域“变轨”的趋势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逐渐出现了。在我们这个文章当中都已经反映出来了。刚才记者同志提到的,它能不能继续下滑?刚才田伯平已经讲了,我用的数字是2005年第三季度,那个下滑趋势非常的明显,因为我还没有拿到到现在长三角那么多城市整个空间上整体的年底数字,但是田伯平研究员刚才说的数字比我说的数字还好。实际上国家战略已经突出了自主创新关于增长方式的变化,实际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增长方式的“变轨”上,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也要快一些。在这种变化当中,它们能不能阻止这种下滑,那就要看这种“变轨”的进程是如何了,比如说可能长三角要快一些。

(2006-02-26 11:05:39)
[景体华]:

另外,刚才青年报的记者约我出去谈到,请我们记者同志们注意,在整个增长方式的变化过程当中,也涉及到改革观、发展观的变化。刚才我们田伯平研究员提到浙江的发展思路,就是几大均衡,实际上就是说,这几大均衡已经不光是吸引了多少外资、经济增长了多少,而且它还涉及到几大均衡,在这几方面的变化当中,我们国家的国家战略已经非常明确的突出了。那么,这几大三角,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在执行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增长方式方面,他们的变化要快于全国,但是它的落差还要看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变化如何。

但是总的来说,实际上还是今年长三角那本蓝皮书里面的标题已经很清楚了,怎么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面对这种下滑,他们考虑是怎么可持续下滑,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国家战略进行自主创新、进行增长方式的变轨。

(2006-02-26 11:07:41)
[田伯平]:

刚才记者问的问题非常好。我一直跟踪研究长三角经济,包括我们江苏的经济,坦率讲我感到很欣慰,这是一个好的势头。为什么?经济不可能老是保持一个非常高的速度增长,这些年来长三角地区已经连续十多年,我们江苏、浙江和上海都是连续十四五年的两位数的增长,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适当放慢一点,结构调整、增长思路的调整。现在的结构,我想跟新闻界的朋友说,长三角除了外部的挑战和压力以外,还有很大程度是长三角本身要求调整。比如我们苏州地区这些年发展的同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已经在主动的调整这个战略,主动放慢这个节奏,主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些地方我们已经是放弃了一些对地方GDP的考核,不再考核GDP的总量,而是考核负面的指标。特别是我们江苏,2005年更加明显,更加看中的是人均收入,这个指标比GDP的指标更严谨、要求更高。我们认为GDP这么发展的话,比如昆山去年已经达到人均8万多人民币,接近1万美金了,将来可能达到、超过10万美金,这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更重要的是看收入多少。所以,我们2005年最终年终盘点的时候,我们苏南地区盘点是看有没有实现全面小康指标。什么是全面小康指标,就是人均城市居民达到1.6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以上。这个指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去年有六个县级市达到这个指标,就是实现全面小康,比如昆山、台山、乌江、张家港,所以慢慢下来的话,我们主动调整的过程。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的话,我们觉得长三角有条件来转变我们的增长方式。当然,外部的压力也是促使这个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外部条件。这是两个因素一个转变。

(2006-02-26 11:09:11)
[田伯平]:

今后长三角地区,我认为保持10%到12%的速度,这是比较合理的,到“十一五”期间保持这样一个速度是一个合理的,过高了没有什么好处,过高了带来问题也比较多。我们并不担心数字,担心的是不要大起大落,保持一个平稳、高水平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央讲的又快、又好,好在上面,在好的方面做文章,浙江也是这样上海也是这样。

刚才讲到第二个问题,会不会重心向北部转移?如果转移的话,当然是好的,我们希望全国都在发展,如果在这其中的话,也是好的,全部都是在共同富裕。但是现在还是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按照总体来讲,长三角保持的势头还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所以,这种势头会不会全部转移,我希望北部能出几个其他西部地区增长极的经济,对全国的经济还是有好处的。

(2006-02-26 11:11:50)
[谢寿光]:

提了非常好的问题,两位专家也给了很明细的回答。

(2006-02-26 11:13:50)
[燕赵都市报记者]:

我对京津冀问题比较关注一些。京津冀经济圈也好,环渤海经济圈也好,这个提法提了20年,不是说我一个人感觉,给人总体印象,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样的规划和那样的规划总是停留在纸上。我发现一个问题,由于京津冀这几个地区资源、投资、人才方面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北京的优势非常明显。我想请问在座的北京、天津、河北专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我想说一下,我去年采访两会的时候,关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问题,现在国家林业局正在研究这种机制,但是他说是技术方面遇到了困难,没有一个法律法规出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河北的上风上水口那些地方居民为了给京津两地制造很好的环境,作出很大的牺牲,但是他们得不到补偿。这样的情况怎么看待?

第三个问题,专家说到了“通气”的现象,“通气”现象如果从专家角度考虑,开一些碰头会,可以改变这些现象。

第四个问题,毕竟是我们专家研究,决策还要靠当地官员,我们专家这些建议,因为有一些地区官员有一点独断专行的样子,我们这些专家的建议被官员采用概率有多高?

(2006-02-26 11:14:26)
[梅松]:

刚才这位记者提了很多问题。京津冀发展现象你是不太满意的,可能在座各位都太满意。第二个问题你问河北省在资源方面还是其他方面给京津冀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那么如何回报 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个问题,这是务虚会、通气会,特别在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能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我想从北京市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第三,京津冀发展与长三角发展、珠三角发展确实不令人满意。当然有历史原因,也有我们现实的原因。总的来讲,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战略是由东向西、由南到北,这个政策是中央制定的,这个制定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京津冀的经济相对滞后,是可以理解的。刚才我们社科院领导说了这个问题,北京由于地理位置的作用,作为中国的首都,从国家大的战略考虑,也有一些现实意义。在这几年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在互补性这块,确实还没有达到互补效果。这是一个现状。但正是因为这个现状,才给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京津冀三个地方老百姓和广大官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现在长三角在调控发展速度,但是京津冀是加快发展速度的问题,所以这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

(2006-02-26 11:18:09)
[梅松]:

第三,从国家政策来讲,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这次“十一五”发展规划,可能大家看了一些文件,作为第一个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国家是从这个区域开始的。作为“十一五”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京津冀区域发展扩大。

(2006-02-26 11:20:42)
[梅松]:

同时天津市也介绍了,国家从去年开始起动的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发展,而且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所以这也是一个好的趋势。第三个好的趋势,刚才我们河北省社科院领导介绍了,这些年互相努力,双方到底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有一些好的苗头,第一个首钢搬迁,首钢搬迁是从北京市搬到河北的曹妃甸,这个不仅仅就是一个工厂的搬迁的问题,实际上是这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好的动态和趋势。那么,首钢搬迁带的趋势模式很好,把相关产业结构会更多、更有利的、更合理的进行区域整合。北京市自己主动放低自己的姿态,为什么呢?因为在前几年,可能京津两地在经济中心的地位上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是,北京市“十一五”在调整,中央对北京市总体发展作出批复,和北京市自己制定“十一五”规划,没有这样的提法。但是我理解并不是北京不发展经济,北京市依然要发展经济,北京主要发展以创新为主的经济,比如说高科技的产业。这是一个好的姿态,我们私下也说,北京市还是可以提“经济中心”,北京市不要提“制造业中心”,我觉得北京市应该把“制造业中心”主动让给天津。从京津冀三个地方来讲,让给天津和河北,北京主要是经济中心,主要是三产业,因为从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咨询确实是北京的优势。如果能够自己把位置摆正的话,我想对京津冀的合作是有好处的。

(2006-02-26 11:21:33)
[梅松]:

第三,务虚会的蓝皮书,对政策的认识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者就是要当好政府和党委思想智囊团,这个不是我们自己标榜上去的,是每级党委政府给我们加的任务,而且从这次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还是北京市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我们专家学者在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上我们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方面,确实能够听取专家的意见。但是,专家意见到行政执行确实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有一个落差,因为执行部门在一线工作,我们的研究比较超前一些。我个人认为为什么我们要建立京津冀的合作计划,包括和长三角合作研究机制,我想我们研究部门可以带头,我们研究部门要比较客观,要科学的研究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北京、天津、河北社科院这些年一直合作非常好,大家没有分彼此,大家就是一个目标就是怎么把经济发展更快一些。谢谢!

(2006-02-26 11:23:43)
[田伯平]:

刚才记者提的,我们是不是务虚会,领导会不会听,我用江苏的实际,给这位记者说说。我们江苏一年开两次经济型分析会,这是从1997年开始的。我们省委书记李源潮书记听说还有这么一个会,他主动要听这个会。这两年每年每次会他都来,而且听得非常的认真。我们发现我们的会上说的和提的报告,还都是及时的。另外,我们江苏社科院每年重点课题都是省委书记和省长交待的,要研究哪些课题。去年2005年年底,开秋季形势分析会的时候,我们请王同山教授,王同山教授下来的时候,书记下来跟他握手说,你的预测报告我每份都看,还是有作用的。

(2006-02-26 11:26:42)
[杨连云]:

刚才记者提的三个问题我简单的说一下。第一,京津冀合作提了二十年了,这个合作和竞争是同时存在的,尤其现在在市场经济初期,我们行政计划和财政体制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很多,就是说政府省长、市长、县长亲自招商引资,政府主导型经济比重还比较大。市场配置和政府主导型同时存在,我看这是中国现阶段中国特色,可能外国省长、市长招商引资没有我们这么大的力度。正如刚才牛教授所说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果各省省长都不管经济的话,我就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不参与经济,可能这个经济发展就会慢一些。现在我们很多大项目都是省长、市长、县长参与,亲自请客,包括我们的书记牛玉儒,他都是一大杯酒,引进一些企业。这点还是有它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光是看到这点,我们就不合作了,就是以邻为壑、恶性竞争。

但是我首先要告诉你,合作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是因为你给我带来利益才跟你合作,如果我光是付出的话,没有得到回报,那绝对不会有合作,这是市场经济一个法则,投资就要回报。所以北京市也好、河北省也好,合作是互相的需求。所以,我在这里说,作为河北我们不希望别人的恩赐,我们靠我们产业的互补性来寻求合作,靠我们区域产业的资源配置如何更合理来寻求合作。这是我讲第一点。

(2006-02-26 11:30:02)
[杨连云]:

第二点,关于资源补偿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也好、国家林业部也好,已经都公开表示了,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公开表示,北京市也好、中央也好,对河北提供的水资源应该有补偿,这一点已经明确了。去年年终从保定的水库调了5亿吨水,当时是付了钱的。今后水资源调配应该有补偿,这点明确了。当然,具体补多少,需要专家进一步核算,我相信会越来越合理。另外,森林植被、草原植被的建设,国家每天都有投入,当然投入是不是应该继续加大,这也是可以考虑的问题。

第三点,关于我们的研究能不能进入决策层,能不能形成最后实质性的进展。我可以告诉你,“十一五”规划其中包括一个子规划,就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这个发展规划,我和北京市社科院的陈所长几个人参与了,他参与的是北京提出来的,我参与的是河北提出的,河北省发改委接受了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就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河北的战略研究,这个课题里面一共分了十七个子课题,从交通、运输、旅游、水资源、生态等等各方面都讲到了,我承担的一个课题就是京津冀经济技术合作思路、原则,现在河北这块一共是100多万字,这个课题1月份已经交给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现在正在组织清华大学吴良镛、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还有一些专家正在拿“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间一个子规划,就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随着国家的人大会通过“十一五”规划以后,这个子规划也就很快拿出来付诸实施了。

(2006-02-26 11:32:08)
[杨连云]:

我想,现在很多的政府决策,还是来自于专家提出的意见,因为现在政府很多部门也意识到了,他们整天忙于行政工作没有时间研究,他们的一些重大决策只能求助于专家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一点来说,现在是地方社科院关于区域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刚才江苏社科院也谈到了,河北也是这样的,每年书记、省长给我们圈了很多重大课题,而且我们这些重大课题很多都是上报省长、省委书记签阅批示,这方面研究进入决策还是乐观的。

(2006-02-26 11:33:40)
[谢寿光]: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首先做一个检讨,记者提问不能一个人连续提几个问题,这对其他的媒体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回答的专家也没有控制好时间,在这里我做一个检讨。

那么,今天我们发布会和论坛到此结束。请大家都关注皮书网,近期我们有连续的专家成果,以蓝皮书、绿皮书发布,如果大家想共享这些成果的话,直接上我们的网上查询。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6-02-26 11:34:39)

此报道链接自: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625/36_1_0101_asc.ht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