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中国网》: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 确立可持续发展新目标
来源:中国网  作者:牛黎红   发布时间:2009-08-26

中国网对本次发布会进行了网上直播

28日下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讨暨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由“自然之友”组织编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对我国环保领域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预测。杨东平、王灿发、廖晓义等专家学者及国家环保总局、林业局等有关负责人士出席会议并发言。

今天发布的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是中国民间环保团体第一次尝试结合更多的专业人士,从公众视角编写的中国环境保护年度报告。由于环境绿皮书具有民间的视角,更直接地反应一线人士的观点与观察,相对通俗简明的表达,及其立足于依凭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特点,使得这样的年度环境报告,能够较好地帮助关心中国环境问题的各界人士,准确地了解一年来中国重要的环境变化、问题、挑战、经验和教训。同时,这也是为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型,留下真实写照和民间记录。

《中国环境绿皮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逐步实现这一目标。2005年,中国确立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公共政策。

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携手推进环保

《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随着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NGO组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携手合作推进环保,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一个重要特点和新趋势。中国目前约有的1000多个成型的本土环境NGO已成为普及环境教育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力量。

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环境NGO参与了多起重大公共事件,进行公众倡导并力图影响政策,进入了公众倡导的新的发展阶段。如对都江堰杨柳湖、木格措水坝以及怒江和金沙江虎跳峡电站的质疑,以及对北京动物园搬迁的决策争议等,关注和诉求指向了政府公共政策和商业利益集团。NGO成为公众参与圆明园防渗膜工程评议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质疑和批评西南水电无序开发的主要力量。

此外,一大批有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由于拥有较强的专家优势、政府认同以及体制内的沟通渠道,环境NGO对公共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NGO也在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资料显示,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新特点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集体参与。2005年4月22日,中国首个民间环保奖——阿拉善SEE生态奖在北京诞生。奖金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系国内数额最大的环境奖项。

专家指出,伴随环境影响评价由项目环评逐步向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众参与由自发性参与向制度性参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首先是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通过社会力量对环境污染行为实施制衡,从而推动环境治理模式从政府直接控制的“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制衡模式”转变。

中国环境生态进入高危期

《中国环境绿皮书》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积重难返之势, 虽然2005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揭开了环评风暴的序幕,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但岁末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则以悲剧的方式凸显了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现实。2006年的环境危机仍在加剧,专家指出,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处在十字路口,具体表现为:

(1)我国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67起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直接经济损失达5.5亿多元。2005年10月发生的松花江流域污染事件,12月在广东北江发生严重镉污染事件。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多年的积累和欠债、落后的环境治理和监管水平,我国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事故进入高发期,呈一触即发的危险态势。

(2)我国城市水环境和空气严重污染状况还将持续下去

国家环境总局公布的《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这意味着,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仍在严重污染的状态中徘徊,是一种高污染状态下的“稳定”。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和劣三级,七大水系中,60%的断面为不能饮用的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按目前的环境治理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全国地表水水质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这也意味着,在2010年之前,这种高污染局面仍将延续。

(3)自然灾害、生态灾害将频繁出现

据国家防总的消息,2005年汛期,我国珠江流域、福建闽江、淮河干流、辽河流域的浑河、太子河等江河发生了较大洪水和大洪水,其中珠江流域西江中下游发生了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支流汉江、黄河支流渭河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秋汛。湖南、黑龙江等省发生了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与此同时,海南、云南、广西等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春旱,内蒙、宁夏、湖南等地发生了严重夏伏旱。频繁登陆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给福建、浙江、海南、安徽等省造成严重损失。

在2005年9月举行的亚洲减灾大会上,民政部的发言人称,中国2/3的国土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近半数城市分布在地震带上。随着气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均受灾人口达3.7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4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比1980年代高出40%。

环境绿皮书认为,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方面陈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严重污染的趋势仍将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资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建设滞后、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等多种原因,使得治理污染的速度赶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

环境绿皮书预测,我国的污染目前已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特点。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不断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十一五”阶段,将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

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代价。目前,我国1/3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30%成为劣五类水,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市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另一个数据是,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意味着如果届时中国仍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全部用以补偿这一项还不够。

2005年1月,“世界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位居第一,中国名列第133位(倒数第14位)。而在2002年第一次发布该指数时,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

环境问题迅速国际化

《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化进程。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正在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我国的增长并非全无代价,环境的急剧恶化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在迅速国际化,在国际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环境绿皮书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波及世界其它国家。与此同时,由于全球化、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世界其它国家也在影响着中国的环境。近两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焦点,包括沙尘暴、电子废物、热带雨林、转基因食品、冰川退缩,以及发生在2005年年底的中石化污染事件。资料显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者,而且排放量正在迅速接近美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者,而且滥用农药的现象依然普遍。中国的沙尘暴漂到了美国西部、酸雨袭击了韩国和日本,而长江的垃圾则冲上了日本海岸。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进口商,进口全球大约50%的热带雨林木材。中国的水电开发,不仅会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某些项目,如在澜沧江和怒江修建水电站,引起下游国家的强烈关注。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展望2004/5》中指出,中国对伊犁河河水的工业污染和大量使用,是造成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中亚地区第二大湖巴尔喀什湖面临干涸危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世界观察所的布朗教授强调,中国必须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中突围。 “目前西方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也不适合印度,同样,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再适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真正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放弃目前“化石燃料为基础、汽车产业为中心、用完即弃”的经济模式,去寻找一条“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多样化交通工具为中心、全面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全新发展道路。 (闫昕霞)

 

此报道链接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InstallDir_ChannelDir]1137746.ht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