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主编杨东平建议“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杨东平(上图)主编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左图)旨在记录一年中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杨东平认为,要通过制度变革、利益调整,从源头上来控制“教育产业化”的表现,纠正很多公立学校盈利化的倾向,保证青少年平等的教育机会。
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本报讯(记者曹雪萍)2005年的中国教育有哪些进展?有哪些现象和数据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昨日,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由该院组织编写的“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专家就中国教育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
该书主编杨东平认为,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核心问题是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谏言应从源头上控制“教育产业化”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总报告是《追求和谐、公平的教育》。在会上,杨东平认为,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除了教育的发展需要调整和改变,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向。
其中,第一方面是我们仍然要探讨新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批评和矫正片面追求教育GDP的偏向,同时要探讨什么是真正使人们满意的教育。第二方面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要通过制度变革、利益调整,从源头上来控制“教育产业化”的表现,纠正很多公立学校盈利化的倾向,保证青少年平等的教育机会。
杨东平说:“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个问题还缺乏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目标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规模、数量、结构、比例、速度的调整上。
他还指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公共政策的启动机制。只有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众媒体和学界共同努力才能促成公共政策的转向。
在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做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和实施”的报告,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谈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叶赋桂也谈到反思“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教育蓝皮书”勾勒2005年发展全貌
“教育蓝皮书”是由总部设在苏州的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据杨东平介绍,有别于政府和学院派的定位,该书以大众立场关注和审视教育问题,力求以大教育的社会视角和民间立场,观察、思考、研究和记录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以理性分析相结合,整体把握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
据悉,该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分析。其中,关于教育经费、免费义务教育、研究生教育、幼儿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的分析报告力求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教育在2005年的发展脉络。
此外,报告还收录了2005年引起争论的热点文本,如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的辞职报告等。一些调查报告如《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家庭背景调查》等均为首次公布。在会上,也有学者指出报告缺乏主题性和更强的独立性。
此报道链接自: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283/2006/0302/015@164378.htm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