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1-17 14:27:57
本报记者 王世玲 北京报道
“2005年的北京经济季节波动大于2003年”,1月15日,在北京蓝皮书《2006年:首都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首都社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北京市社科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景体华说,“即便如此,北京经济仍然以两位数平稳快速增长。”
同一时刻,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王岐山用了100分钟勾勒出“十一五”北京新图景。
时间上的一致或许是巧合,而建设创新、和谐、宜居新北京却是专家和政府的同一期盼。而蓝本书的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的同时,让市民更多的了解市情、社情。
2005年12月,统计局公布了全国首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查出主要是第三产业中多年漏报的数据,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4970美元。有人认为北京已一下子从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变成接近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了。北京蓝皮书建议:对于“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等提法应该慎言。
蓝皮书认为,在未来北京社会发展中,还存在7大社会问题:
其一,对364.9万暂住人口中的服务与管理欠佳。
200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其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62.9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29.8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2%。在364.9万暂住人口中从事务工、经商、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就业人口为326.8万人。
较低层次流动人口多落脚在简易廉价的违章建筑,大量较低层次的流动人口又催生了一个次经济圈,形成了流动人口在饮食、零售、医疗、教育等方面自我供给、自我服务,在生活运转上自我维持的低层次生存圈,初步具备了印度及部分拉美国家多年来十分头痛的寄生于城市的“贫民窟”特征。
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政府现行管理体制统筹功能不足,管理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管理力量缺乏整合,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不够。
其二,北京存在特殊的“三农”问题。
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5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耕地不断被占用,失地农民增加。各类城市房地产公司等拿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占40%~50%。可见,农民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的利益极为有限。
其三,买房难,拆迁难,住房难。
改革以来出现的利益分化在2005年的房地产博弈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年过去了,房地产博弈远远未见分晓,2005年1~11月,全市商品住宅期房平均价格为6776元/平方米,又比2004年同期上涨了1183元/平方米,涨幅为21.2%,
其四,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部分企业劳动关系紧张。2005年上半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达到1万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5.66%,其中克扣工资案件占全部违法案件的53.47%,上半年全市查处群体性突发事件35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07.56%。
其五,虚高的医药费用,北京也不例外。国家审计署2004年抽查了北京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收费项目,结果发现这10家大医院全部存在违规向患者乱收费现象,违规金额达1189.96万元。
其六,部分居民的贫困。2004年,北京市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差额由2003年的3.4∶1扩大到4.0∶1。2005年5月底,北京市失业人员达8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7%,首次突破1.5%,为近十年来最高。
最后,作为中国高校聚集地,大学生的物质化倾向和权钱利益等观点令人担忧。
此报道链接自: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60118/zj/200601170034.asp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