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解放日报》:蓝皮书直面“政经热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牛黎红   发布时间:2009-08-26
  蓝皮书直面“政经热点”  
 
       http://www.jfdaily.com 2006-1-18 8:34:36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年终岁尾,人们喜欢盘点过去,展望未来。借此思维习惯,各类“蓝皮书”纷纷适时推出。据记者了解,在长三角地区,苏浙两省赶在春节前推出了《经济发展蓝皮书》,上海社科院近日则出版了上海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系列“蓝皮书”。而由三地社科院联合撰写的《长三角发展蓝皮书》也将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上市。
  与政府发布的“白皮书”不同,“蓝皮书”由社科界权威人士撰写,它不是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而是贴近社会生活,紧跟市场热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渐获“国是参考”和“老百姓的智囊团”之美誉。
  一年又一年的“蓝皮书”热潮,折射出怎样的社会趋势?

  老百姓成为“新读者”

  “蓝皮书”受市场追捧,资深“皮书”出版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范广伟主任深有体会。他说,今年初《中国经济、政治蓝皮书》出版的新闻发布会,原邀请30家媒体,实际到场超过70家。主编过多本“皮书”的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说,近年来,“蓝皮书”不仅备受媒体关注,撰写者兴趣也浓,譬如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中有关节约型城市建设的章节,就是由分管市领导执笔撰写的。
  送给来访的国外官员,什么礼物才算好?“蓝皮书”肯定是一种!这是“皮书”界的一个常识。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2002年访华,获赠一本《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他异常高兴:“‘蓝皮书’不仅记录着上海的光荣和历史,它也能告诉我上海的未来和梦想。”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出版的“蓝皮书”日益受到日、韩等亚洲周边国家的关注,而国际知名媒体驻华首席记者们则更是将“蓝皮书”作为解读中国的必备书。国内方面,香港高校将内地“蓝皮书”作为香港大学生了解内地经济的教材。民营企业老板、企业战略咨询人士,都是“蓝皮书”忠实的拥趸者。
  此外,“蓝皮书”也是国内各地人大、政协年年迫切等待出版的读物。每年“两会”前,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养成习惯,要在上交议案或提案前再参考一下“蓝皮书”的“意见”。同样,“蓝皮书”也是政府决策的帮手。例如在今年出版的《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中提到,到2010年世博会时,上海可能无地可用,因为按目前的开发速度,到2020年,上海的土地量可能是负350平方公里———我们该如何应对?又如,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上海是个没有资源的城市,相反每天还要产出一批垃圾———垃圾产业化如何破题?书中,专家给出的应对之策,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对于“蓝皮书”,除政府官员、相关学者、企业家等固定读者之外,近年来蓬勃增长的阅读群体是普通老百姓。在百姓眼中,“蓝皮书”具权威性———编撰由专业团队构成,除社科院学者外,还有各高校、统计局等加盟;“蓝皮书”具务实性———除了对抽象理论的探讨,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描述和对未来的预测。范广伟说:“如今的社会,人人都需要专业的指导”。宏观经济和社会的走向,或早或晚会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譬如股市、房市涨落等,失业、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世界变得很复杂,生活中充满了举棋不定,‘蓝皮书’可为你提供间接答案,成为决定何去何从的参考”。

  选题年年“变脸”

  “蓝皮书”的选题,几年来不断在变。各城市较早的“蓝皮书”,往往全面记录该城市一年的辉煌,而现在,城市“蓝皮书”更多的是直面难题———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有哪些迈不过去的坎。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介绍,“蓝皮书”从1999年开始萌芽,最初只是经济“蓝皮书”,而后拓展到文化、社会,近年来涉及到环境。“今年出版的‘蓝皮书’最大的改变在于,很多城市发现,没有资源支持的城市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少城市因此将原先的‘环境蓝皮书’调整为‘资源环境蓝皮书’,关注GDP能耗、制度安排、产业替代等概念。”
  对于具体而敏感的话题,“蓝皮书”鲜有回避。例如“人民币近期会不会贬值”、“中国居民社会心态跟踪分析”、“党政干部对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中国市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成长中的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处在改革前沿的中国职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的社会治安”、“加入WTO中国社会可能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等话题。王泠一博士感叹说:“我们‘皮书’的选题会,一年比一年开得长!”
  记者发现,此次上海的“蓝皮书”中,出现了“外地之长”。例如昆山去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之下走“绿色发展”之路,其成功经验被收录在上海“蓝皮书”之中;再如《上海和东京的陆地交通比较》,国外经验也可为上海所用。王泠一说:“未来,城市的经济是在融合中发展的,所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12月份成立了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具体抓手就是联合编撰《长三角发展蓝皮书》,这是全国率先编写的区域‘蓝皮书’。”

  “皮书”也要打“品牌”

  各地社科院汇聚社会智囊,为“蓝皮书”编撰之发轫。而今,各方都跟进出版自己的“蓝皮书”。眼下在书店,除了各地发展系列“蓝皮书”之外,类别繁多的“蓝皮书”也琳琅满目。早在几年前,一些业内人士就开始诟病滥竽充数的“跟进产品”。有人担心,“蓝皮书”虽好,但出版中“书出多门”造成过多过滥,令读者无所适从,可能会损害“蓝皮书”的权威性。
  “蓝皮书”的“虚火”,除了品种太多之外,还体现在内容上。即使比较权威的“蓝皮书”中,也普遍存在评论较多,调查研究不够的现象,质量有待继续提高。业内人士建言,读者选购“蓝皮书”,要有一双“慧眼”分辨优劣,譬如出版社是否权威?撰写方是否知名?是否来自一个相对有撰写传统的、有独立研究和分析能力的研究机构?内容、资料来源的渠道是否正规?
  “用不了几年,市场会很快作出选择,”王泠一说,如果一本“蓝皮书”总是分析判断失误的话,自然会被淘汰出局,“‘蓝皮书’的品牌时代已经开始了。”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晔

 

此报道链接: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42/node151/userobject1ai119918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