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14版《京津冀蓝皮书》】北京参考:蓝皮书: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北京参考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4-03-30
3月25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提出了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以谱写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分工与合作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
京津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
蓝皮书显示,从城市规模结构看,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城市35个。北京市和天津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处于核心位置。从经济实力看,2012年京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53.7%,两者是决定和影响整个区域的增长重心和经济中枢。
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型。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容纳了京津冀地区的六成常住人口,远大于其他大中小城市容纳的市区人口总和。
蓝皮书还显示,2012年,京、津城镇人口比率分别达86.2%和81.55%,已迈入高度城镇化阶段,而同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比率仅46.8%,尚在城市化中期阶段,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的城镇化率分别达63.7%和82.7%,而京津冀城镇化率只达55.01%,说明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还有较大空间。
中小城市承载能力有潜力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存在明显的异地城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涌向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据统计,2005年到2010年,河北省向北京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100万人左右,向天津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60万人左右,且呈逐年增加态势。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认为,这一现状反映中小城市吸纳能力弱,承载能力尚有潜力。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更高等级的城市,以提高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祝尔娟建议,未来应抓住机遇,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城市间交融与融合。同时,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应以谱写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分工与合作战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参考记者 娄奕娟)
京津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
蓝皮书显示,从城市规模结构看,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城市35个。北京市和天津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处于核心位置。从经济实力看,2012年京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53.7%,两者是决定和影响整个区域的增长重心和经济中枢。
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型。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容纳了京津冀地区的六成常住人口,远大于其他大中小城市容纳的市区人口总和。
蓝皮书还显示,2012年,京、津城镇人口比率分别达86.2%和81.55%,已迈入高度城镇化阶段,而同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比率仅46.8%,尚在城市化中期阶段,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的城镇化率分别达63.7%和82.7%,而京津冀城镇化率只达55.01%,说明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还有较大空间。
中小城市承载能力有潜力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存在明显的异地城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涌向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据统计,2005年到2010年,河北省向北京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100万人左右,向天津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60万人左右,且呈逐年增加态势。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认为,这一现状反映中小城市吸纳能力弱,承载能力尚有潜力。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更高等级的城市,以提高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祝尔娟建议,未来应抓住机遇,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城市间交融与融合。同时,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应以谱写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分工与合作战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参考记者 娄奕娟)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