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蓝皮书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的集聚区,带动中国北方向东北亚、西亚、中亚、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地区;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和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城市群目前的规模结构具有城镇化提速、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城镇体系呈“哑铃”型、人口分布呈“倒金字塔”型、区域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特征。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双核”极化效应依然明显、城市间经济联系在加强、新城承接中心城市人口与产业的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等。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仍处于组接阶段,存在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行政强势、市场弱势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强调,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导致京津冀发展缺乏支撑力。京津冀区域性城镇体系发育迟缓,经济落差大。专家说,河北省众多中小城市之所以规模小、实力弱,是与河北省的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分不开的。2012年京津两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京津冀地区的41.7%,GDP占53.7%,财政收入占70.9%;而同期,河北的投资、GDP以及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为58.3%、46.3%和29.1%。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河北省主要依靠的是投资驱动,产出效率较低,财政收入不足,因此难以对众多中小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财政支持,导致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城市对产业、人口以及高端要素的吸纳力不足。
蓝皮书认为,从京津两市周边新城的发展来看,也存在城市功能不健全,各功能之间在发展时序上不协调等问题,如有的产业发展先行,但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有的居住功能发达,但缺乏产业支撑;有的城市定位不明确,缺少综合功能做支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城及中小城镇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方面作用的发挥。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城市35个,其中中央直辖市2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22个。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由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决定,如果按照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属于中等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则为大城市的标准,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35个城市中,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共8个,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3个,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达24个,城市数量呈“哑铃”型。从城市人口分布结构来看,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各等级规模城市人口比例显示,两个超大城市北京和天津常住人口容纳了整个地区的60.82%,远大于其他大中小城市容纳的市区人口总和。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型。不仅人口规模分布差异过大,而且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也相差悬殊,反映出京津冀城市群两个超大城市集聚能力强而其他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弱,中小城市吸纳能力弱而承载能力尚有潜力的现状。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最终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因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更高等级的城市,以提高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