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3版《行政改革蓝皮书》】新华网:《行政改革蓝皮书(2013)》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4-03-24
    2014年3月22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行政改革蓝皮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蓝皮书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指导,围绕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这个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题,从不同层面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


     蓝皮书认为,转变政府职能,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并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这预示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如何实现市场决定论,并发挥政府的作用,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有限政府 服务为本    


     蓝皮书指出,“有限政府”首先是有限权力的政府。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显的新情况,政府要善于更多地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实施调节,而不是更多地诉诸权力和行政干预。其次是有限责任的政府。政府拥有行政权力,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要求并加以满足,必须积极地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要求政府承担无限责任。应在合理界定政府权力界限和法定责任的前提下,规范政府职能,使政府做好该做的事,承担其应负的责任。要进一步处理好政企关系、政市(市场)关系、政社关系,真正解决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一些问题。同时,要认真解决好行政权力的配置问题,使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权责明确,责权相符。要牢固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使政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要坚持以公众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导向,以公众满意度为检验政府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使政府工作具有简约性、“柔隐性”、回应性,真正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民生,构筑保障民生的服务平台;贴近企业,搞好市场监管,为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构筑公开、公平的发展平台;贴近社会,做好公共服务,构筑优良的政策法制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  


    微公益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蓝皮书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的公益行业,可以说出现了反差极其鲜明的两种景象:一方面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出现了公信力危机,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问责风暴;另一方面,一种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以微博为平台的新的公益形式——“微公益”,以其极高的公众参与程度,成为中国公益界的一股热潮。


    随着微公益的蓬勃发展,大量问题也暴露出来,诸如发起人的资格审查、受助人尽职调查、项目资助标准的制定、捐赠资金管理流程、项目执行情况的监测与评估、剩余资金使用办法,等等。


    微公益缺乏公益事业相关法律规范。民政部有关法规规定:“定向捐赠是指捐赠者对捐助款物的使用有明确意见,如使用范围、地区等,但不能指定特定的受益人。”而微公益的绝大多数项目均为个案救助,是点对点的救助模式。这就导致微公益处在公益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控之外。与此同时,微公益中出现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存在诉讼主体不清的问题。微公益项目往往会涉及多个主体,如发起人、受益人、参与合作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爱心团、执行团队,等等,一旦出现违法行为,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


    微公益的运行中除了法律困境外,还有自身专业化的瓶颈。微公益往往强调其低成本运作,而低成本就意味着很难维持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比如“免费午餐”,在其发展到需要运营2000万元的捐助资金的时候,却仍无一个专职人员。很多有潜力的微公益项目仍有待扶持和培育,才能较好地运行。


    未来三大改革的空间


    未来的改革,取消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政府不崇尚行政级别,而重视公共政策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才是重点。机构调整,要尽快解决历史欠账,然后在取消行政级别、完善机制的基础上,重组机构,迅速理顺国务院的基本组织职能框架。


    这些方面的改革,都是改革基本功的训练,既是各方面利益博弈的进程,实际上也是治道变革的整体要求。没有这些改革,未来国务院的基本框架就很难形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