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疲弱态势并未能阻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快步增长。未来,在海内外有利因素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热潮等机遇的推动下,中企“走出去”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如何?中企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又有哪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11月9日在北京发布。借助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蓝皮书客观反映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状、特点与问题,并从金融体系、国际人才及智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内外需求有力拉动
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中国不仅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吸收国,而且首次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跃居全球跨境资本第二大来源地。今年1~9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5389亿元(折合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享受开放红利,并迎来了资本输出的新时代。”蓝皮书主编、CCG主任王辉耀表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中企整合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并凸显。同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也推动中企跨境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席龙永图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蓝皮书序言中指出,在内驱动力之外,外在需求也是中企“走出去”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跨境投资对于投资目的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正效应、全球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中企“走出去”更为便捷有效。
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完成从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转变,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从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到货物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领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迎来新一轮热潮。
未来,无论是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市场需求的层面考虑,中企“走出去”内外部环境的推动力不会转向,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蕴藏的产能合作和跨境投资的重大机遇将成为中企“走出去”的新载体,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持续快速发展。
审慎应对风险挑战
作为投资主体,中国企业能够以全球化视野整合世界资源、占据全球价值高端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保持中企“走出去”的可持续增长十分重要。
而在肯定中企大步“走出去”成绩的同时,舆论也一再提醒,须看到中企“走出去”时间短,全球化提速发展与跨国经营人才缺乏、经验不足、金融和海外市场信息服务滞后、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建设欠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党组书记任鸿斌认为,当前,中国对外投资处于高速增长期、初始阶段期、转型升级期三期交汇的特征明显。在企业自身发展之外,更需要智库等研究机构为企业海外竞争力和企业“走出去”便利化程度的提升建言献策。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指出,海外安全风险不断上升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中国人走出国门赴海外投资和经商旅游。同时,全球范围有关中国公民的安全案件也在不断增加。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安全风险应急机制,建立对于安全事件善后处理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加强“走出去”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相关信息。
“对海外不良资产的处置将是左右中企海外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强调,在中企加速“走出去”、对外投资增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要给予对外投资存量足够的重视。在中企对外投资存量中,有不少是早期因企业经验欠缺、跟风投资造成的不良资产。他建议,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海外,为“走出去”中企海外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专业服务。
梅新育同时提醒,目前,中企境外投资存量中的绝大多数处于新兴经济体,而未来,中企“走出去”投资的增量将更多投向发达经济体,如何应对这一转变,也在考验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对外投资水平不断刷新
在“走出去”提速的同时,中企对外投资呈现出不少新特征。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基于公开案例收集以及针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中列出了中企对外投资在主体、投资形式和行业偏好等方面的特点。
民营企业成为中企“走出去”的主力军——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塑造国际品牌形象。同时,得益于对外投资审批办法的修改放宽了对外投资的限制,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大有提升。从2010年开始,尤其是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之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数量和金额方面突飞猛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据CCG统计,2014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无论在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规模方面,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的差距都较大,尤其在投资规模上难以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但近年来民营企业投资活动频繁,涉及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历练,民营企业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向发展品牌取得海外销售渠道、获取当地市场转变。从2014年的数据看,民营企业已成为中企“走出去”的主力军,这虽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国企对外拓展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王辉耀认为,同国企海外并购偏好资源领域不同,民企的海外投资更加多元化,注重对技术、品牌等的获取。最典型的“蛇吞象”并购案例成为民营企业进入高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方式。如联想并购IBM,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长电科技通过并购全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提升自身在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的领导地位;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获得技术的同时也通过其品牌效应塑造自有品牌。
顺应民营企业渐成中企“走出去”主力的趋势,中企的境外小规模投资增多。分析中企2002年~2015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资案例发现,1亿~1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最为集中,占比约63%。且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业,而1亿美元以下的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TMT行业。
同时,传统的投资模式也在改变,面对日益复杂的投资环境,集群出海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由江苏省纺机协会牵头,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等5家纺机企业发起的中国苏纺纺机联盟(SUTEX),充分利用产品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印度、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塑造了知名度。
跨国并购是中企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CCG收集的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2015年上半年,中企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起,占总案例数的90%,跨国并购是中企对外投资采取的主要形式。中企跨国并购案例数直线上升,并于201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25起。
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87%的中国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典型案例是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以
年销售额1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
电脑生产企业;5%的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完善
上下游价值链,获得品牌或技术并进入高端
市场;8%的企业通过混合并购整合全球资
源。典型案例是复星国际借助一系列并购,
进入房地产、医药、体育等领域,增加了企业
获取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数
据显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是
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对并购成败
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有前期的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后的整合及国际化人才获取等。
亦有数据表明,中企的跨国并购活动正从单一寻求控股转向更多的战略合作。在跨国并购活动中,从2002年~2007年,中国企业年均并购案例数在占股30%以下的只有4起,控股投资高达11起。此后,“走出去”中企非控股的并购案例逐年增多,表明中国企业更关注交易双方的业务合作及获得技术、管理、品牌等多元目标的实现。
复星集团2011年以来披露股份比重的并购案例数有22起,其中获得30%以下股份的并购案例为7起。2014年3月,复星国际以1.04亿美元收购德国BHF银行19.18%的股份,完成了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五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
制造业海外投资占主导——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制造业占总对外投资案例数约为33%,同比增长14%;投资案例数为160起,其中35起未披露投资交易金额,披露投资交易总金额为329.62亿美元。从投资目的地看,中企投资美国的制造业案例数量占总投资数量的41%,同比增长24%。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攀升,境内制造成本与美国的差距已缩小到5%以内。
在众多投资美国制造业的中国企业中,除了中国纱厂外,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买下原通用汽车公司早年前关闭的厂房,投资建成世界一流的最大的单体生产车间,为美国重要的汽车企业如通用、克莱斯勒等提供高质量的汽车玻璃,使一个一度废弃的社区重新焕发生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