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城镇空间布局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安全问题被忽视、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 在9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发布会上,上述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纠正的问题被一一提出来。
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城市蓝皮书No.8》(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两大重要突破:201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超过世界总体水平(52.5%),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年均0.5个百分点)快速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市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水平均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但是,中国城市在规划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等方面依然问题突出、有待改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缺乏长期性。
《蓝皮书》以沿海某市为例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平均每8年就要进行一次城市规划的修编。尽管如此,城市配套依旧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城市规划修订频率更为频繁,仅“十二五”期间,该市就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三次编制或修订。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单菁菁在发布会上罗列了城市发展十大“亚健康”问题: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经济增长较为乏力、社会层面需求没有被有效地启动、城市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社会矛盾交织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安全风险的隐患比较大等。
城市“亚健康”问题居首的是粗放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蓝皮书》指出,我国城镇化发展走的是一条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靠土地、能源、原材料及大量的投资实现了城市的发展。
比如,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平原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2%,城市发展建设中土地供给短缺问题突出,但是稀缺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除此之外,《蓝皮书》还指出,由于规划末期的城镇化水平直接关系可获批的城市用地规模,许多城市以虚增城镇化水平和城市人口基数的方法获得近期建设用地的过量供给,这也影响了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
2003年至2013年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由40.53%提高到53.73%,提高了13.2个百分点,然而同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70%,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镇化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由于我们是GDP导向、政绩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所以城市的发展相对来讲还是要素驱动为主的。
而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对2014年除拉萨市、三沙市、海东市以外的287座地级及以上建制市的健康发展情况进行的综合评价显示,总体来看,2014年无论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是健康城市的数量都有所上升,然而,当前全国287个地级市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不到十分之一,亚健康城市仍占全国城市的九成以上。
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共有26座城市处于相对健康发展状态,包括深圳、上海、绍兴、佛山、苏州、杭州、泰州、厦门、南京、东营、中山、长沙、无锡、沈阳、镇江、南通、扬州、淄博、烟台、惠州、温州、克拉玛依、福州、威海、湘潭、昆明等城市。
其中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分别为4座、4座和1座。深圳市的健康发展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总体来看,与2013年度相比,2014年全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有小幅上升,尤其是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方面表现突出,但健康经济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较2013年下降了15.3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潘家华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也进入城市转型提质发展的新阶段,亟需有针对性地破解“亚健康”问题,从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着手,双管齐下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