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5版《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新闻网:报告: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向好 内生动力仍欠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5-08-19

  中新网北京8月18日电(张尼)18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指出,近年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与全国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总体趋势向好。但目前民族地区仍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其内生发展动力有待提升。

  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相对差距缩小

  《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

  该报告指出,2006~2013年,全国GDP总额从216314.4亿元增长到568845.2亿元,年均增长10.08%。同期,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727.95亿元增长到64772.2亿元,年均增长13.0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从9.58%上升到11.39%,上升了1.8个百分点。报告称,2006~2013年,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与全国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2006年~2013年,全国人均GDP从16500元增长到41908元,年均增长9.52%。同期,民族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1067元增长到33833元,年均增长12.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28个百分点;占全国平均值的比重从67.07%上升到80.73%,上升了13.66个百分点;与全国的绝对差从5433元扩大到8075元,扩大了48.63%。同样,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绝对差距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

  报告强调,虽然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不及其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但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幅度大于其他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幅度,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绝对差距扩大幅度小于其他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绝对差距扩大幅度。

  报告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地区生产总值能更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明民族地区经济处于总体向好的趋势。

  贫困仍向民族地区集中

  报告指出,在国家和东中部各省的大力扶持下,在民族地区各省区自身努力下,近十多年来,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程度缓解的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直到目前,民族地区仍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反贫困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地区。

  据统计,2000~2010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由33.4%上升到38.5%,呈增加趋势,表明该时期贫困人口进一步向民族地区集中。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013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25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1.1%,是其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15.4%)的2倍多。说明2013年民族地区虽然减贫成绩可喜,但与全国相比,减贫任务仍然艰巨。

  另外,数据显示,仅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就有贫困人口2040万人。“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民族地区仍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西南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报告分析称。

  援助行动难转化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在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方面,报告分析指,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省份的对口支援使得西部地区一方面获得了大规模的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技术人才。依托外部驱动力的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并没有将外部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转化为内生驱动力,在摆脱贫困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

  报告分析称,当前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正长期徘徊于“准备起飞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期内。由于内生发展动力缺失,一旦离开外部驱动力,民族地区就将“跌落”至地面。

  报告认为,现行的国家援助行动存在的不足,制约了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形成,主要问题体现为四方面:

  一是依赖大规模外部投资驱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

  二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关联度低、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小;产业利益大量流出西部地区,这对培育区域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极为不利;

  三是西部大开发中有关科技教育的政策并未带来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仍然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

  四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偏区域、偏经济、轻个人、轻社会”的理念导致持续失衡的社会经济差距,直接制约了西部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