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社科院日前在京发布的《2015新媒体蓝皮书》指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已达6.49亿人,普及率高达47.9%,手机用户达12.86亿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5.57亿人,这些数据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2015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研究发现,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近六成(59%)假新闻首发于微博,首发微信公众号平台占比7%,社交网站约2%。
蓝皮书举例,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而此后,上海地铁方面证实,消息并不属实,“列车进站后站务员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研究者认为,微博开放性高,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此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
而微信平台上,对17周内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政治谣言、虚假新闻、拜金炫富”等种种信息层出不穷。其中,假新闻呈周期性出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每周二是一周当中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仅占新媒体假新闻的7%,但是因为传播的封闭化环境和自我纠错能力较弱,微信的辟谣难度非常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唐绪军:“国家已经把新媒体网络的治理,规到了法制化的路径上来,依法治网,在微博的治理上,现在是明显好转,现在是正能量在不断地提升。微信跟微博还不一样,微博公众媒体的特性更强烈,微信它是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微博上的一些谣言是转移到微信上来了,因为微信它是朋友跟朋友之间建立的这种联系,使得这些谣言的可信度增加了不少。”
中国社科院研究发现,七类主题的微信“谣言”数量最多,分别是: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健康养生、防骗、金钱和亲子。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对于“谣言”热点话题的讨论热度最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唐绪军:“微信用户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辨别真假的能力,第一要做到自己不信谣不传谣,对于一些奇特的有悖常理的信息,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对于一些极端化的言论,要多打一个问号,那么自己能够保证不信谣不传谣,我们大家一起做,就能够使得这个谣言没有传播的链条了。”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