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5版《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在京发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5-06-03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霍文琦)“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涉老企业的良性运转,乃至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5月26日,由北京怡年老龄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北奥会展有限公司、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北京怡年老龄产业促进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广播大厦举行。

  引入社会资本 激发养老服务活力

  《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以养老机构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北京市四百余家养老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对五十余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院长进行一对一访谈。报告重点关注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容量和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研究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投资方向和理论可行性。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介绍说,蓝皮书在通过分析现阶段亟需解决的“定位、政策扶持、机构性质、规模与选址、服务对象选择、服务内容、劳动用工、成本构成、市场容量”九大关键性议题,明确了未来养老机构发展的属性、目标群体、投资建设和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该报告的研究成果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不仅关系着国计民生,同时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自2000年步入老龄型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最新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0.1%。预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将达到18%甚至更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在急剧扩张,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受到以往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影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抚养比连年攀升。正因为如此,新一届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养老问题不仅是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报告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宏观背景下,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民营化的手段以激发养老服务的活力、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不仅是现阶段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养老机构建设的主要方向。

  北京市养老现状分析

  近年来,北京市在老龄事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体现为:福利养老金提标扩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力度加大,贫困老人住房保障范围扩大,老年医疗服务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养老机构发展势头良好,老年优待工作不断加强。在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主要包括:在全国首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福利性养老保障制度,城市廉租房制度向贫困老人倾斜,制定并实施“九养”政策,对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发展以及入住的老人进行支持。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制度设计一刀切,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不足,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调,农村五保待遇水平区域差距较大,部分老年优待项目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机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此,老龄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制度设计从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从政府主导向多方参与转变,养老机构发展从供不配求向供求匹配转变,老年优待项目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转变,老年医疗服务从治疗为主向防控并举转变,待遇水平从做好当下向放眼未来转变。

  蓝皮书显示,2013年北京市养老机构数量已达410家,床位8万余张。但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其中,位于五环外的养老机构占比近80%。六环以外的养老机构高达216家,超过总数一半。五环以外的养老机构床位为6.542万张,约占总数的83.4%。而东城区只有948张养老床位,仅占不到2%。

  蓝皮书认为,五环以外不管是养老机构数量还是床位数量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未来,五环内是养老机构的较优选择。

  按照本市规划的“9064”养老模式,4%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依据此规划,本市养老床位缺口在两万张以上。除昌平、大兴、平谷、密云和延庆外,其余11个区的养老床位均存在缺口,缺口较大的是西城、东城、海淀、丰台、朝阳5个区,缺口均在5000张以上。

  虽然养老床位总量供给不足,但养老机构入住率仍偏低,仅40%左右。研究人员表示,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的投建与老年人口的分布存在空间错位,且与老年人的需求不相匹配。

  研究人员认为,养老机构地址应该“四近”:近社区、近医院、近风景较好的郊区、近公园等活动场所。研究人员对老人的访谈也显示,老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最关心的两个因素是医疗条件和离家距离。但从目前8成左右养老机构和床位在五环外来看,并不符合老人的需求。专家建议,未来养老机构应逐步向社区回归。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自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宣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政府越来越关注养老问题,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集中出台了的许多养老政策。2000年政府提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为建设目标,2011年国家“十二五”计划提出要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开始政府进一步强调“让社会力量逐步发展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自2013年开始,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利好政策,譬如降低养老机构床位数量门槛,规定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政府划拨,提高养老机构建设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养老机构综合保险等。由此可见,政府逐渐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划地扶持社会力量,推动其发展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政府在大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市场监督。2013年民政部颁布两个“办法”-“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旨在推动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政策主要倾斜于“中低档次,护养/医养功能为主,毗邻社区,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如,护养和居养床位的差异化补贴机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推动等等。简言之,政府在对社会力量的大力扶持中,不断加强监督规范,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向功能性养老倾斜,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题。

  【链接】

  报告对养老机构筹建运营模式分析比较

  在养老机构筹建地址选址决策中,报告建议主要考虑社区、医疗机构、郊外、公园、广场五项因素,给出选择养老机构的筹建地址的五种组合方案,从各自优缺点出发得到“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最优组合方案。在养老机构应该提供哪些服务内容决策分析中,给出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四种组合模式:全入住+候鸟式、全入住+日间上门服务、全入住+半入住、全入住+日间上门服务+半入住,同时指出各种服务模式中包含的服务项目及适宜人群,以及提供不同服务对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者的要求。在养老机构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入住对象决策分析中,指出民营养老机构应选择那些类别入住对象,指出各入住对象的构成比例和成本大小。

  对目前养老机构用工管理决策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报告从政府和机构两个层面给出解决策略。在护理员用工方面,主要表现为护理员年龄偏大,女性居多;护理员多来源于边远山区,素质普遍不高;护理员招聘难,流动性大;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等问题。同时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三项主要风险、不缴纳社会保险和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结合问题与风险提出对策和建议。

  报告对养老机构筹建成本、收益构成与床位价格决策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养老机构筹建有划拨土地新建型养老院、购地新建型养老院、租地新建型养老院、租房改造型养老院(包括房屋土地均租赁和房屋租赁两种)、购置房产型养老院六种产权模式可供选择,并比较各自优缺点。此外还从经营者角度比较分析了养老机构民办非企业与企业性质的选择的差异。最后对养老机构应该如何确定合理的床位价格进行了测算。包括筹建一个养老机构的筹建成本、建成运营后的运营成本和经营收入构成,并大致估算出当在不同入住率实现盈亏平衡时的床位价格。

  同时,报告也结合日本等国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支撑的视角对民办养老机构存在并发展做出回应。主要包括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实践、国外民营养老机构实践的争论与启示、养老服务社会化服务中政府、举办主体、行业协会等的多方角色关系等进行梳理和定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