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4版《金融蓝皮书》】中国日报:王力等专家呼吁:建设金融中心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李瑞英   发布时间:2015-02-11

  [提要]  全球金融中心重心开始逐步朝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方向发展。《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3-2014)》由王力、黄育华主编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为保障金融功能区健康合理发展,有关部门应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以引导规划。

 

  【核心观点】

  全球金融中心重心开始逐步朝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方向发展。但中国要成为全球核心金融中心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从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上,还是从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上,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处于我国金融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就是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忽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发展现象,在个别区域出现了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问题。由于金融业牵涉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和出台区域金融优惠政策时需要考虑周到。特别是金融功能区的规划发展要科学、合理、统一,防止规划定位高度重叠,现实层面难免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和导致资源无效使用和浪费。科学严谨的空间规划布局和论证在某种程度对金融功能区建设的成功起着决定作用。为保障金融功能区健康合理发展,有关部门应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以引导规划。

  光明网北京2月10日电(李瑞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2015年2月10日在京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出版分社社长恽薇主持会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力作主题报告。会上,王力、黄育华等专家特别强调:建设金融中心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3-2014)》由王力、黄育华主编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报告提出,金融中心城市是推进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中央确立的金融改革蓝图必将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光明网告将提升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作为研究主线,将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功能区建设和中国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整个报告结构体系包括一个总报告和四个分报告。

  王力主编介绍,总报告分析了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研判了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最新态势,全面总结了加快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问题。在分报告《中国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评述》中,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背景和发展历程,评价了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推动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分报告《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功能区建设评述》中,重点分析评述了各金融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主要经济指标、产业结构特征、要素市场建设、入驻机构数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规划制定等内容,其目的是总结我国金融功能区建设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找出推进金融功能区健康发展的新路径。在分报告《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中,继续沿用《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的评价体系,从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和基础设施支持力3个维度,对中国大陆30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研判。在附录《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综述》中,围绕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业发展战略主线,重点分析比较各金融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特点,目的是研究如何从制度环境建设方面来推进金融中心城市发展。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3-2014)》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中国金融中心在全球话语权提升但还有很长路要走

  专家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而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全球金融中心重心开始逐步朝着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的全球金融中心格局来看,发达经济体金融中心城市依然位居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前列,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西方老牌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还难以撼动,可是受到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强有力的挑战。从总体来看,中国的金融中心在全球排名中,呈现了上升的势头。以上海、北京、深圳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地位正在快速上升,尽管上升过程中有所起伏,但一直处于上升的通道中。综合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在全球的排名情况来看,中国要成为全球核心金融中心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京沪深三大金融中心城市龙头地位日益突出

  专家认为,无论是从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上,还是从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上,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处于我国金融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首先,从发展目标定位上,北京、上海和深圳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而其他金融中心城市都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城市或者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不在一个层面。其次,区域经济圈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而北京、上海和深圳刚好是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主要是通过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来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深圳作为“泛珠三角”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发挥着对“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贸易区的辐射、聚集和带动作用。北京对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经济圈形成有效辐射。最后,从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方面来说,北京、上海和深圳也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中,中国大陆地区只有北京、上海和深圳入选,根据课题组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和评价,只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城市属于第一聚类的金融中心城市,综合得分都超过了0.04,属于国家级金融中心。

  (三)建设金融中心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专家强调,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就是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金融业发达城市也提出了成为金融中心的目标。可以说,建设金融中心是一种超前的战略思维,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需要,更加看重金融业所带来巨大的税收和GDP,而忽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发展,最终在个别区域出现了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问题。如果金融业过度向虚拟经济倾斜,就会导致金融资本自我循环,而不能流入实体经济,最后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中心建设在整体上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防止一种危险,就是过分强调金融中心的作用,反而导致金融中心建设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中心与实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建设金融中心要把握一个核心,就是金融中心的建设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在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它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牢牢把握金融中心建设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

  (四)整合金融资源成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突出问题

  专家指出,由于金融业牵涉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制定和出台区域金融优惠政策时需要考虑周到,争取做到和谐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财政政策的配套比较容易实施,效果显现也会比较迅速显现,但是推动金融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优惠政策的配套和整合措施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权主要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手中,而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在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因此考虑到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和分业监管协调的困难,很少会出台符合某一地区特点的区域倾斜金融扶持政策。因此,金融中心更多的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资源,因势利导,争取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金融功能区的规划发展要科学、合理、统一

  专家认为,国内许多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功能区建设,各地区之间缺少统一的规划部署和协调,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各地金融功能区规划基本上千篇一律,缺少地区特色和产业协作分工。而同一地区内出现多个城市建设类似的金融功能区,彼此之间的规划定位就会出现高度重叠,现实层面难免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导致资源无效使用和浪费。国内外的金融功能区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科学严谨的空间规划布局和论证在某种程度对金融功能区建设的成功起着决定作用。金融功能区建设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建设过程中规划也有逐步调整的可能,但是科学规划论证是不可或缺的。为保障金融功能区健康合理发展,有关部门应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以引导规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