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核心观点】
情绪理性平和的居民占比例较大。从正性、中性与负性社会情绪的居民分布来看,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60年代前出生的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较高,而60年代后出生的处于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较高。从宏观认同角度看,北京社会结构正在向橄榄形过渡。北京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是57.6分,郊区县的总体幸福感为58.9分,郊区县居民的快乐感与满意感高于城六区居民。购买环保用品成为居民日常支出的一部分,73.5%的居民购买过环保产品。将房子给儿子或女儿后的老人生活幸福指数,不如无儿无女的。近七成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光明网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李瑞英)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首都社会情绪的探究与管理研讨会”,2014年11月24日在京举行。专家指出,近十年来北京居民对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社会底层的认同比例大幅降低,而中下阶层的认同比例大幅提高。这从宏观认同角度看,北京社会结构正在向橄榄形过渡;社会情绪处于理性平和状态。
本蓝皮书是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主编的关于北京市社会心态研究的第二本年度报告。该书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从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了100个社区,严格按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所得北京人口分布特点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6份,有效率93.6%。
该蓝皮书既是对过去社会心态研究工作的延续,又是对当前社会心态研究工作新进展、社会心态出现的新变化的一种直接反映。在研究思路上,本书重新梳理了对社会心态内社会价值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倾向四维度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在研究对象上,本书既宏观把握全体北京居民,又重点考察几类特殊人群。在研究手段上,本书既有全面的问卷调查,又有深入的个案研究。本书对当前北京社会心态形成初步认识如下:
(一)社会情绪总体理性平和,“80后”较多表现悲观、不满、浮躁
蓝皮书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情绪理性平和的居民所占比例较大。2013年大部分时间,情绪处于愉悦、乐观状态的人占20.1%;情绪表现为理性平和的人占到56.4%;情绪悲观、不满与浮躁的人占23.1%。从数量和比例上看,拥有理性平和情绪体验的居民分别是正向、负向情绪体验居民的2倍以上。(2)居民社会情绪得分介于理性、平和之间。本次居民的社会情绪平均分为0.51分,在从悲观(-3分)到乐观(3分)的情绪七点量尺上,处于“理性”与“平和”之间,说明居民的社会情绪总体处于平和状态。
专家认为,从正性、中性与负性社会情绪的居民分布上来看,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20世纪60年代之前(包括60年代、50年代及40年代)出生的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高、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低,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包括7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刚好相反,处于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高、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低。从悲观到乐观不同情绪种类的分布上来看,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居民情绪最为平和。“80后”居民表现出悲观、不满、浮躁的比例高于其他年代居民,且平和、乐观的比例最低。
(二)从宏观认同角度看,北京社会结构正在向橄榄形过渡
蓝皮书调查显示,居民对自我社会阶层的认同差异较大,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的占3.4%,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和中下层的占到65.9%,认为自己处于社会底层的占到19.3%。比较近十年来居民对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情况,社会底层的认同比例大幅度降低,而中下阶层的认同比例大幅提高。这个情况表明,从宏观认同角度看,北京社会结构正在向橄榄形过渡。
专家指出,居民在自我社会阶层认同上的差异,对其情绪影响体现是:(1)具有正性情绪的人中,自我认同为处于社会中层及中下层的居多;具有负性情绪的人中,自我认同为社会底层的居多。而且,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带有理性、平和情绪的人所占比例逐步增大。(2)自认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悲观、不满与浮躁等负性情绪的比例很高,自认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带有理性、平和等中性情绪的比例较高,自认为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带有乐观情绪的比例较高。
(三) 居民总体幸福感处于中上水平,郊区县居民比城六区居民更幸福
蓝皮书调查显示,北京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是57.6分,其中快乐感是54.7分,价值感是60.7分,满意感是57.5分。其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中数50,三个分维度——快乐感、价值感以及满意感也均显著高于中数50。当问及“总体而言,您对您的生活是否满意”时,选择10分(非常满意)的人占6.5%,选择5-8分的人占65.8%,选择0分(根本不满意)的人仅占3.3%。可见,北京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上水平。
专家说,进一步考察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发现,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是身体健康(67.6%)、家庭幸福(61.8%)、收入稳增(49.4%)、精神愉快(47.0%)、食品安全(45.3%)、物价稳定(42.4%)、工作稳定(39.2%)、社会公平(38.7%)、环境优美(35.8%)、社保健全(33.0%)。在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身体健康”占首要地位,“家庭幸福”居第二位,“收入稳增”居第三位。
专家指出,城六区的总体幸福感是57.0分,郊区县的总体幸福感是58.9分,郊区县居民的幸福感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高于城六区居民的幸福感,具体反映在:除了价值感之外,郊区县居民的快乐感与满意感均高于城六区居民。可见,郊区县与城六区居民的幸福感差异主要反映在情绪体验(快乐感)与认知感受(满意感)上。
专家认为,虽然郊区县与城六区居民在目前生活压力的评估上差异不显著,但其压力源不同:城六区居民感受到更强烈的工作负担压力、住房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社会治安压力,而郊区县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人情支出压力。另外,与郊区县居民相比,城六区居民认为未来3-5年,自己的生活压力会增加。压力的种类与强度,以及个体对未来压力的预期都会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四)近半数北京居民感觉“压力大”,房价高企、物价上涨是首因
蓝皮书调查显示,47.6%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很大或较大。生活压力很大的居民比例为18.4%,比2012年上升了3.6个百分点;生活压力较大的居民比例为29.2%,比2012年下降了8.4个百分点;14.9%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比2012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居民生活压力大,但压力感指数(60)略低于2012年(62)。
专家分析,49.3%的居民预期今后3-5年生活压力会大幅增加或有所增加,13.0%的居民预期会有所减少,仅2.7%的居民预期生活压力会大幅减少。住房、物价和收入问题是居民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住房问题成为“70后”、“80后”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70后”、“80后”因住房问题觉得压力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1.1%、44.4%,远高于1959年之前出生居民的比例。
(五)环境污染日益引起居民关注,购买环保用品成为居民日常支出一部分
蓝皮书调查显示,32.1%的居民特别关注环境事件,对环境问题普遍持“不满”、“悲观”等负面情绪。重点关注“PM2.5中国式咳嗽”事件的居民中持“不满”情绪的多达35.5%,持“悲观”情绪为33.3%。
专家认为,居民在环保方面的支出费用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居民对环境污染危害的防范情况。蓝皮书调查显示,73.5%的居民购买过环保产品,其中用于防范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危害的支出最多,比如,购买家用滤水器的居民达44.5%,购买PM2.5口罩的居民达42.3%,购买空气净化器的居民达31.6%。收入水平越高者,在环保上支出费用相应越高,反映出他们对环境污染危害的防范意识更强。
(六)把房给儿女后的老人生活幸福指数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
蓝皮书调研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居住结构安排大致分为,独居、与配偶一起居住、与配偶和子女一起居住、与配偶和其他人一起居住四种情况。独居和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居住结构与精神支持没有关系。那些和子女同住的家庭,好的、向阳的房间一般由子女居住,老年人的住房普遍次于子女的房间。虽然有改善一下居住环境的想法,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那些有能力和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家庭,随着老人年岁增高,“房产”又成为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争抢的焦点。在北京,房产让很多人失去了温情。
专家强调,情感支持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并且是其他社会支持不能替代的,超越于物质利益之外的精神慰藉和精神关怀。但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温情正在慢慢褪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非正式支持的弱化导致家庭中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的孤独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调研中那些感觉比较开心的老人,都把“子女经常来看望自己”、“家庭氛围好”放在情感支持最首要的位置。
专家认为,在物质生活大幅改善的前提下,老人们越来越看重家庭功能的情感支持,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人们衡量家庭是否美满的重要条件。在现实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养儿就是一个名声”,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北京房价高涨的时代,有房的老人“土豪”幸福感大大提升,让人“羡慕嫉妒恨”。与此相对应,将房子给儿子或女儿后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反倒不如无儿无女的。
专家指出,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少子化”和“无子化”,基于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亲情支持网络正面临着家庭“核心化”和家庭功能弱化的冲击,导致老年人的情感支持面临家庭支持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家庭的子女“不争气”,好吃懒做,吃低保,不仅提供不了精神慰藉,还经常给老人气受;另一方面,在有些家庭中,子女有尽孝之心,但因沟通不畅产生隔阂,导致不相往来。
(七)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近七成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蓝皮书调查显示,有50.8%的社区工作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广泛性焦虑情绪困扰。其中,有轻度广泛性焦虑情绪的社区工作者占38.1%,中度的占9.7%,重度的占3%。中度及重度广泛性焦虑情绪的社区工作者应予以重点关注并促使其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专家指出,受“很难放松”和“易烦恼或急躁”两种焦虑情绪困扰的社区工作者比例最高,有16.9%的社区工作者感到自己在最近半个月有一半以上时间“很难放松”,15.7%的社区工作者感到自己一半以上时间“易烦恼或急躁”。
专家说,有53.9%的社区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受到抑郁情绪困扰,其中36.8%的社区工作者有轻度抑郁情绪。17.1%的社区工作者应该给予重点关注,最好能够做进一步的观察,并使其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尤其对4.4%的有中重度抑郁情绪的社区工作者和1.7%的有重度抑郁情绪的社区工作者,应马上采取治疗措施。
专家强调,在社区工作者中,受“精力缺乏”和“睡眠障碍”两个问题困扰的比例最高,20.6%的社区工作者感到近半个月一半以上时间“精力缺乏”,16.5%的社区工作者感到一半以上时间有“睡眠障碍”。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