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丁栋)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5日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建设气候变化与健康监测系统刻不容缓。
研究指出,应整合现有监测网络,建立中国气候变化与健康监测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监测预警工作。
该实验室5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100°E以东地区平均霾日数为36天,比常年偏多29.2天,北京等全国六大城市平均霾日数达161天,随着霾严重程度和出现频次显著增加,对于霾污染问题的防治关注度加大。
当前,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常规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雾霾防治形势严峻。由于对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对不同地区气候变化脆弱人群的特征掌握有限,这对顺利贯彻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带来了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助理研究员刘昌义表示,中国应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常规雾和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能见度、相对湿度、雾和霾天气现象等观测,同时开展了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和大气环境质量PM2.5等的监测,基于风云3气象卫星的霾监测和面积估计等产品也得到广泛应用。
专家建议,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预报实时业务系统,确保对公众健康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进行积极监测,可有效地防止许多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因气候变化而恶化、加剧。中国近期需整合全国现有气象和健康监测能力建设网络,拓展监测内容,初步建成国家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健康监测网络。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