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网10月8日讯 10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
当下中国,许多热点事件往往是首先在互联网上爆料、发酵,然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再跟进报道。尽管事后政府、公知、民间等各方的解读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引发颇多争议,但不难发现:网民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形成了一边倒的舆论倾向,且基本稳定。
蓝皮书指出,网络新闻一方面向网民迅速传递了信息,另一方面,也在第一时间触发了网民的直觉判断。及时获知网民的直觉判断,把握网民进行直觉判断的特点和规律,能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并对于事后正确解读各方观点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具体来说,网民的直觉系统主要包括“情绪”和“直觉性道德推理”两大部分,尤其是“直觉性道德推理”直接反映了网民的基本价值判断。
蓝皮书通过调查发现,五类直觉性道德的分布状况为:伤害24.67%,公平22.29%,群体9.28%,权威20.49%,纯洁23.29%。其中“伤害”这种直觉性道德的投票比例最高,“群体”最低。虽然两者之间的比例相差大于10%,但总的来说,五类直觉性道德的分布是相对均衡的。“伤害”不单是最频繁被报告的一类新闻事件,也确实是网民最容易被触发的一种自觉性道德(24.67%)。“伤害”指的是能引发与“伤害”有关的直觉性道德判断,其“直觉”程度高并不一定代表其造成的伤害程度大,而是说明网民由该新闻容易联想到与“伤害”相关的直觉性道德。
(1)当事件与自己的相关度更大时,人们更加容易感知到伤害。
(2)通常是社会生活类的日常事情,即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事件更能激发人们的伤害直觉。交通拥堵、消防隐患、食品安全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当这类事件发生时,人们会遭受直接损失,所以容易感知到伤害。
研究还发现,网民情绪中,愤怒的比例最高,占了超过四成(41.80%),是主导性情绪;其次是平静(14.10%)和高兴(12.34%);而“恐惧”和“惊讶”的比例非常小(5%~6%)。可见,愤怒是网民阅读民生新闻时的主导性情绪。按情绪的“趋近—回避”理论,愤怒通常隐含着高的目标指向和行动倾向,需要小心引导和缓解。
蓝皮书指出,面对“直觉”的问题要尽量用直觉的方法来解决。不同于理性分析时可以通过摆证据和讲道理来解决,面对网民通常以直觉性反应为主的舆论场,更适合用直觉的方法来引导。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