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北京体育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在北京发布我国首部群众体育蓝皮书——《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4)》,该书以年度群众体育发展为主题,重点关注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其中,有关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体育的内容受人关注。
该书“落实‘中央7号文件’课题调研组”在2010年、2011~2013年之间,分两个阶段对全国32个市(区)的政府、学校和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写成相关报告,认为自2007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与2007年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五三三”达标(通过5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3项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3项指标发生率明显下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正是在这份文件的指导下,2007年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状况受到了教育、体育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应当在5年左右出现明显好转,但事实上,相关监测显示,学生体能仍在下降,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等指标也仍在上升。
根据该书“落实‘中央7号文件’课题调研组”的调研,我国中小学校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在1551份调查样本中,40.8%的学校无法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对1627名学生的调查显示,每天不锻炼和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41.6%,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的学生为29.1%,28.8%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
学校体育社团作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数量少、活动质量不高。根据对吉林、湖北、江苏、广东和北京5省市87所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58.6%的学校体育社团在1~6个之间,42.3%的学生每周参加1~2次体育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体育社团的经历。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也未能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48.1%)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持非正面评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如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上与学生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对比2005年,9岁年龄组的速度、力量、耐力指标继续下滑,13岁年龄组在男生的速度、力量指标上有回升,女生的速度指标持平,其他指标继续下滑;18岁年龄组只有女生的耐力指标轻微回升,其余指标全部下滑。综合评价,学生各项体能素质指标提高幅度很小,下降趋势仍较明显。
肥胖率和近视率的情况依然令人担忧,在9岁组、13岁组和18岁组3个组别中,对比2010年与2005年数据可以发现,仅有女生18岁年龄组的肥胖率保持不变,其余各年龄组的数据都在上升。
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未能在5年里实现明显回升的现状,该书“落实‘中央7号文件’课题调研组”调查发现,校内主要原因包括领导不重视、经费和体育器材缺乏以及没有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
http://d8.sina.com.cn/pfpghc/1c361e6efc4147548f514b4627fcf48c.jpg
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目前青少年体育法规的层次较低,中央7号文件颁布至今,全国仅有江苏省和昆明市由当地人大出台有关青少年体育的地方条例。地方在落实中央7号文件时,也多以“实施意见”、“工作通知”为主,或以转发“中央7号文件”的内容为主,措施不够具体,内容不够完善,多限于一般性要求和口号,青少年体育诸项工作的落实无法可依。
此外,体育工作在相当多的学校被挤压和边缘化的情况仍然很突出,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开课率不足,小学和高三尤为明显;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比较严重,体育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大部分地区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升学率仍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等未纳入学校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体育、教育两个部门肩负着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体质的主要责任。但调研发现,我国目前从各省市到区县的不同层面,大都存在着体育、教育两家工作体制不通畅、制度无保障、相互不配合的现象。导致在管理机制上内耗较大,“体”、“教”两家没有形成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似乎谁都没有责任”的状况,客观上造成青少年体育工作效果不理想。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