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大家早上好!
我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本次皮书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这一盛会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湖北大学组织本次会议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还要特别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及皮书项目的大力支持。我谈三点想法。
- 一、要把皮书打造成优秀的“新型智库”产品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智库建设做了批示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现在国家要打造10到20个“国家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成立了11个院级的智库。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过去我们就一直在发挥智库的功能,但主要产品是内部报告。“新型智库”的建立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内部的政策研究报告,而是要在国内、国际发挥智库的影响力,有自己话语权。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种智库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智库产品呢?
我希望把我们的皮书变成一种智库产品。据我了解,全世界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有200多种皮书报告,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够如此详细地来描述它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要利用已有的优势,把皮书精心打造成一种在世界上比较独特的智库产品。所以我们需要研究,怎样提高皮书质量,让它能够称得上“智库产品”。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从皮书的影响力、话语权、学术含量几个层面来定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第一本蓝皮书是1991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二本是我当时参与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我记得当时大家在探讨什么是“社会形势”,因为当时党和国家的文件里讲到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国际形势,从来没有提过社会形势。“形”是现状,“势”是发展趋势,所以我们研究的是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社会蓝皮书》到今天已经有23年历史,队伍已经换了好几拨人了。发展到现在,我们要如何进一步提高改善?我觉得是有必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 二、要使皮书成为理解中国道路、中国话语体系的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让人们对中国道路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国家每年都组织一些知名国际汉学家到中国进行交流座谈。国际上的汉学似乎也有衰落的趋势,因为以前的一些著名汉学家都是研究文史方面的,这些专家的年龄很大了,似乎难以为继。但是我觉得我们观察的视角要发生变化,一方面“汉学”(sinology)本身研究文史类的老专家在减少,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学”(China Studies)的研究者越来越多。现在研究中国的学问不应再称为汉学,要应称为中国学。美国过去只有哈佛大学有中国研究中心,即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它实际主要研究中国,是美国近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先驱。而现在,美国有48所大学都建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以前没有这么多的大学研究中国,很多主流学者都参与到中国研究,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懂中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一个月都看不到有关中国的新闻。当时我觉得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西方国家是被遗忘的。但现在国际上几乎天天有中国的报道,虽然有些是在批评我们,中国已经不可忽略,中国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从“汉学”到“中国学”,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不仅要与汉学家打交道,更重要的是与那些不懂中文的西方主流学者打交道。如果我们到国外的个大学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去了解一下,就会知道我们的皮书是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渠道。
我们要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语言、概念、命题和话语体系,来提升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影响力。现在我们有的学者、博士生做研究,都是依据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提出来的理论和假设,用中国的经验来验证这些理论和假设,以为这样才能与人家对话,这种状况要有所改变。皮书已经在国外出版了英、俄、日、韩、德五个语种80余本,但还远不能满足世界对中国发展认知的渴望,今后要利用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平台,加大推广力度。同时,皮书也把有义务和使命,要把西方传统的汉学推广到中国学这样一个更广阔的议题。
现在我们的话语体系研究,很多仍然局限在阐释“重要意义”这样的讨论上,还是没有具体到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学科。我们要弄清楚你自己的话语体系到底是什么?是由什么核心概念、核心议题构成的?这些核心概念、核心议题有多少是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
最近中央编译局写了一个材料,谈语言翻译在话语体系建立中的重要性。其中谈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的翻译中,英译打破了一些传统的翻译手法,使得国外很容易理解。比如“法治”,过去我们翻译为rule of law,这是通常的译法,但是人家看不懂。现在他们翻译成governance based on law,人家一下就懂了,而且成为中国的一个核心概念。
今天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涉及到话语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方面有思考,努力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核心理念和话语体系,让皮书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
- 三、要努力开创新局面,让皮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这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花了很多心思来提升皮书质量。比如说组织皮书专家评审委员会,每年评审优秀皮书或皮书报告,制定了皮书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自己的皮书每年资助40本,总量控制,这40种皮书资助需要竞争,做得不好便会掉出资助行列。我们也受理一些非中国社会科学院作者的皮书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标识,这当然也是竞争性的。当然,现在还不能说皮书学术质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大话。有的皮书主编要求,皮书研究报告在科研成果考核中最好能够相当于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我们要想得到这样的认可,就要付出巨大努力,这不是领导说了算的问题,首先要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我希望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认真讨论一下,有什么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皮书质量?针对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是重视总报告的撰写。总报告是一本书的灵魂,总报告不仅是描述性的,也要是研究性的,总报告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皮书的水平,总报告要努力争取达到能够单独发表的水平。我们的总报告,一般是写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方面的“形势”。这种“形势”,我们很多情况下是只写了“形”,没有写好“势”。一般的政策研究,基本是现状、问题、对策的三段式。我们的总报告,需要关心中长期发展的“势”,我们观察今天的事情,要放在一个阶段、一种趋势、一个长远发展进程中去考虑。国外的一些知名智库报告,比如布鲁金斯报告、兰德公司报告,都很擅于写一些大的“势”。写“大势所趋”,需要有较深的研究功底,我们要有具有这种能力和洞察力的团队。
二是注重学理支撑。我们的皮书报告,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文字叙述,都要注重对发展规律的揭示,注重观点和判断要有学理支撑。现在的皮书报告,多数还是对一个领域的描述,描述完了就完了。有些报告提的政策建议,单纯凭学者想象,缺乏操作性,说点实话,真正到了政策部门,别人都觉得是小儿科。所以我们要注重材料的研究分析,要注重学理的支持。你写出的东西要符合学理的逻辑和发展的规律,要是能够揭示一些发展规律就更好了。
三是注重学术规范。比如说有的书有参考文献,有的书没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似乎参考文献无关紧要,但实际上代表着你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是否非常熟悉。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试一下,统一加上参考文献。你要把你那个领域最近几年最核心的文献列出来,让大家看一看。从事学术研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不行的,学术需要积累,你要熟悉学术积累的一个个里程碑,别动不动就说自己填补了空白。皮书只有规范化,才有资格称之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只有这样一步一步,才可以在学术界逐步树立地位。谢谢大家!
(根据本人讲话录音整理)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