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3月27日,由贵州省社科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4年《贵州蓝皮书》发布会在贵阳举行。会议发布了《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4)》以及首次出版的《贵州人才发展报告(2013)》。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涉诉信访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牵涉了法院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工作的健康发展,其呈现以下新情况、新特点。
2008~2012年,全省法院接待群众来访213418人次,其中,重复访67247件,占来访总量的31.5%;处理群众来信158934件,其中重复来信37732件,占来信总量的23.7%。来信来访中,作为案件立案受理14189件,占来信来访总量的3.8%。涉诉信访表现为数量大、增势猛、多头访、重复来信来访的高位运行态势。
当前,为化解涉诉信访,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较为突出。该模式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救助,其目的是花钱换取当事人不再上访。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涉诉信访矛盾,但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效应,引发其他当事人效仿。同时,也让当事人误认为案件裁判存在问题,法院才采取准司法救助的方式予以处理。近年来,“花钱买平安”的金额逐年上升,但从效果看,未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有的当初写下息诉罢访的当事人过一段时间后又再次上访。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判决生效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老案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革命案件,看见有的当事人上访得到救助后,也加入了上访行列。
涉诉信访不仅是一个单独的访或诉的问题,往往诉访交织,诉中有访,访中有诉。如有的当事人,案件处于正常诉讼程序环节,当事人便开始求助于信访,其目的是给法院正常审判施压。涉诉信访总体呈现“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大不信小”、“花钱买平安”、“非法访”、“越级访”、“极端访”等非正常现象,具有“乱、软、虚、难”的特点,使得信访推动诉讼程序陷入了无限诉讼、循环诉讼、无限责任的不正常怪圈。
(参见《贵州蓝皮书: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4)》p107-1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4年3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