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近日,由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非传统安全蓝皮书: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3~2014)》在京发布。非传统安全治理作为社会发展中安全维护的新议题,有其特定的理论与现实诉求。“共享安全”是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内在价值目标,也理应成为人们新的共识。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防地下空间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平战结合开发利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城市人防地下空间是应对传统安全的重要领域,但在应对非传统安全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与机制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的城市人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必须立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法律规章的立法进程,创新基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城市人防地下空间管理、规划设计和建设模式。
蓝皮书指出,城市人防地下空间建设速度快、建成数量多是近年来人防系统最显著的成果。尽管还有许多城市人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没有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但兼顾的总数与以往相比较,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自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中,全国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捷报频传。据2011年全国人防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在“十一五”(2005~2010年)的5年时间里,全国新建人防工程面积,超过1954~2005年全国人防工程面积的总和。
从已经颁布的现行人防工程防护标准来看,其制定时间较早,多数标准立足于传统战争下的防护能力,而忽视了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与信息化条件下人民防空对工程防护体系的需求不相适应,许多人防工程建设面临着“上马就落后,建成就过时”的尴尬境地。从功能防护效益看,早期的人防工程由于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和配套设施不过关,其防护功能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需要。
(参见《非传统安全蓝皮书: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3~2014)》p121-1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