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中国应适时加入TPP谈判,及早化解“去中国化”风险
——《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14)》
来源:日本经济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4-05-20

  2014年5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

  美国主导的TPP,虽然目前对中国尚未造成实质性威胁,但它是一个杠杆,一旦未来找到“支点”(该“支点”是指日本和欧洲先于中国加入TPP)就会发挥巨大作用,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届时中美日经济贸易关系将出现重大变数,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长远影响,甚至构成现实威胁。

  北京大学运用“跨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就TPP对中国外贸的影响进行了测算。该模型只考虑关税下降为零效应,没有各国产业链附加值完整数据,没有考虑原产地原则影响,没有考虑知识产权、企业国民待遇、劳工标准及环保标准改善对各国的影响。该模型以2013年为基期,假设现有TPP谈判成员国都加入TPP,并相互实现零关税。如果中国加入TPP,出口增速将提高3.44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将提高5.58个百分点,GDP增速将提高0.68个百分点。如果中国不加入TPP,出口增速将比2013年预期增速下降1.02个百分点,GDP增速将下降0.14个百分点。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以及欧盟对加入TPP的取向,将严重冲击中国出口市场,产生大量失业人口,进而影响未来中国经贸内外环境。一旦中国对欧盟、美国两大贸易伙伴出口减少,增加对亚太国家产品出口将不可避免。届时美国很容易利用TPP卡中国的脖子。例如,产于越南并输往美国的服装,其关税降为零,这势必会提振越南已可观的服装业;但要享受零关税待遇,越南就必须从原来进口中国棉花转为进口TPP成员国(最大可能为美国)制衣原料(如棉花)。这样,美国就利用TPP原产地规则,成功排挤了中国纺织、服装等行业。

  另外,中国对外投资也会受制于TPP更多规则,特别是国有企业对TPP国家投资,会受到诸如不公平融资、不公平政府采购等更为严格规则的约束。因此,美国注入TPP“中国因素”,其最大指向之一就是美国可以单方面成功解除对中国的依赖,使“中国模式”真正失效,经济转型失去成功机遇,经济或陷入长期困境。特别是随着TPP的发展,如果“TPP+TTIP+PSA”铁三角真正建立,就自然替代WTO而成为全新的“世界自由贸易组织”,其形成的规则也必然是“国际惯例”,届时中国经济将遭重创并付出沉重代价。

  可以说,如果没有TPP,东亚区域贸易将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助于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与政治相互融合,有利于中国在该地区经济影响力转换为政治影响力,提高中国在东亚地区政治地位。而目前严格而苛刻、貌似针对中国的TPP有关劳动、环境及国营企业等标准,则直接打在了中国改革的软肋上。从目前看,没有中国加入的TPP形成之后,亚太地区生产和贸易格局将发生重组,特别是中国建立的多个多边贸易机制,如“10+1”“10+3”等都将被架空、掏空,稀释中国的影响力,弱化并制约中国东亚地区主导权,这个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从长期看,如果中国将来加入TPP,将不得不接受美国已经制定完成的多种经济规则,其境遇不啻再次“入世”,而且在亚太经济体国际分工中,充其量也是充当“担水劈柴”的角色。

  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极易成为政治、军事关系的催化剂。美国凭借TPP所形成的紧密贸易联系,加强与东亚军事盟友合作。这似乎对东亚国家传递了一个“TPP对中国软包围”信号,进而挑拨周边国家在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与中国发生矛盾,加剧领土争端。从长远看,如果美国顺利实现“再平衡”战略,而中国又未能积极化解风险,将可能形成对中国包括经济、政治、安全在内的整体包围。

  从理论上讲,TPP本属于自由贸易概念范畴,符合国际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是机遇,应该善意期待。但在实际中,由于美国的主导和日本的追随,TPP已成为中美日博弈的“大国模型”,而且未来夭折的可能性极小。这虽然不符合中国利益,但必须接受,并积极应对,及早化解“去中国化”风险,全力排除“内忧”和“外患”。从长远看,中国不加入TPP会被亚太事务所孤立,不符合国家利益,加入TPP或类似TPP标准贸易集团是大势所趋。为此,我国应调整劳工保护、环境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法律制度,并适时启动TPP谈判。

  (参见《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14)》p220-2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