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5月13日,由”自然之友”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书是由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编撰的中国环境年度报告,由《中外对话》副总编辑刘鉴强主编,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与专家学者、环保工作者、政府公职人员和媒体联合编写,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及协和慈善基金会赞助,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环境绿皮书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为核心的年度性报告,已经连续出版九年。这一本《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的英文版也将在欧洲以出版。
随着城镇化发展及城市的扩张,很多城市周边的化工企业已经呈现“围城”的趋势,化工厂给城市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青岛“11•22”输油管道爆炸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诸多城市存在严重的石化化工布局性环境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风险防范措施,将无法遏制突发性环境事故的激增势头。
农工党中央2012年的提案曾建议,对全国石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实施战略环评。对石化产业的整体布局进行反思,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与主体功能区划相结合,利用沿海、沿江布局石化产业运输便利等优点,在沿海集中布局两到三个石化产业基地,并做大做强,其他区域严禁规划和新建石化项目。
2013年底,笔者曾致函农工党中央询问2012年提案的办理情况,农工党中央回复称,工信部、能源局等部委基本同意该提案的建议,已着手改变石化项目“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这对已然成定局的“化工围城”“城围化工”而言,似乎仍旧难解。搬居民区还是搬石化区,这道谁去谁留的选择题横亘在多个城市面前。
垃圾问题一直也是备受关注的城市环境问题,2000年,建设部确定8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实施10年实效却并不乐观,且逐渐销声匿迹,近几年随着“垃圾围城”“焚烧事件”的出现,垃圾问题被重新重视,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政策,希望能提高垃圾分类率,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建立监管机制和全过程信息平台,并将垃圾分类纳入考核管理。未来,垃圾分类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20年,但绝对不是三五年。希望我们能沉着下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而不是昙花一现般地作秀,要不断改善现有的工作机制和方法,认真培育社区层面的志愿组织,激发居民热爱家园、参与家园建设的热情和行动。只要持续努力,冲出“垃圾围城”困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见《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p.22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