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5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承办的《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召开。
蓝皮书指出,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由于中国现有的统计口径及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设计的局限,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大小统计是难以确定的。现有的测算均是预估值,并必然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化更多地是反映出从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到多元化融资的结构性变化,但并没有自然反映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和系统性风险。其规模大或小主要体现金融风险在“量”上,而事实上影子银行真正的风险更多应体现在“质”上,特别是银行等机构的表内与表外风险。
基于同业业务的信用扩张机制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关键环节。“影子银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有商业银行和清算银行(即更“传统”的银行机构)的参与”。特别是同业业务的扩张,使得商业银行不仅为影子银行业务提供通道,甚至表内亦从事“影子业务”。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明显扩大了银行体系内的内在关联性,金融风险空间传染性更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比银行主导的单一体系更大。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是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关键环节,也应是未来影子监管的重中之重。
在同业业务高速扩张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将首先表现为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在非传统信贷扩张机制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将首先表现为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由于银行体系内的非传统信贷融资更加依赖于批发性资金市场,特别是银行同业业务严重的期限错配的维持,都是通过批发性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实现的。由于批发市场的流动性波动较大,流动性本身也极其脆弱,一旦拆借市场爆发风险,高度依赖批发性资金市场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遭遇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违约及信用危机,最后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危机。2013年6月20日的“钱荒”事件就是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2013年底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持续上升再一次敲响了流动性危机的警钟。
影子银行风险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影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金融体系内部关联性大大提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涉及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横跨货币、信贷、资本、保险、理财等多个金融市场,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体系内部的内在关联性和风险传染性成几何级数增长。一旦影子银行出现较大风险,可能通过货币市场、信用市场迅速传染至银行部门和实体经济,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定意义上,内在关联性和传染性将是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最大隐患,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的风险环节。
(参见《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p14-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