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安徽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应着力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
来源:安徽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4-04-25

  2014年4月28日,由安徽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安徽大学举行。

  蓝皮书指出,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工业为主的城镇经济不发达。从整体格局来看,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各地相比偏低;从区域格局来看,城镇化水平地区间差异较大,城市发展极不均衡;从空间格局来看,城镇体系不尽合理,城镇等级规模存在明显断层;从城镇化的模式来看,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从城镇化政策来看,指导、引领作用大,稳定性和操作性需要增强。就全国而言,安徽省仍处于相对“洼地”,46.5%的城镇化率水平远低于全国52.6%的平均水平,仅与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落后于全国4年左右。近邻江苏、浙江的城镇化率已经大幅甩开安徽省16.5个和16.7个百分点。就省内各区域而言,如将全省分为四大区域:合芜蚌试验区、皖江示范区、皖南地区和皖北地区。那么四大区域的城镇化率差距明显,分别为60.3%、54%、46.3%和40.8%。若单以城市看,铜陵最高达76.3%,这一城镇化率已经逼近国内一线城市。城镇化率最低的亳州仅为33%,还达不到铜陵的一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快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将有助于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蓝皮书建议,从安徽城镇化发展实际现状而言,推动城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深化改革,切实破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制度阻力。建立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培训等方面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构建稳定的劳资关系,尽快改革征地制度,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等。其二,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建设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真正激活小城镇内生发展动力。鼓励资本下乡,帮助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各地资源,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及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等。其三,改变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由政府主导变为由市场主导。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更多的是一种政府推动型的建设,农民主动参与较少。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理解为农民进城,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城镇数量,竞相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调整行政区划,追求城区和规划区的扩张;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着力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城镇延伸,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信、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外资,从而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安徽省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见《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p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