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2月14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介绍了智慧地球、智慧中国、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了构建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的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会上正式发布了2013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研究报告(2013)》。
蓝皮书指出,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引进向具体落实转变,并进入高速发展期,将带来信息领域大规模投资,开辟信息消费巨大空间。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国务院即将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工程院、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分别从规划统筹、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不同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全国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湖北等省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浙江、江苏等地也印发了加快本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取得了积极进展。
蓝皮书强调,测绘地理信息是集成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信息的载体,科学构建智慧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需先行。地理空间智能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顾名思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智慧”,智慧的实现,主要有赖于以下五点:①建立广泛覆盖的信息网络;②具备深度互联的信息体系;③构建协同的信息共享环境;④实现信息的智能处理;⑤促进信息的开放应用,涵盖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整合、共享到应用的全过程,体现了完整了地理信息智慧循环。现代测绘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提供了重要感知手段,地理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信息,在城市多领域的智能化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空间智能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该体系基于地理空间框架,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时空信息的高效感知、处理,提供更加精细、智能的服务。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相比,城市地理空间智能体系信息化程度更高,侧重于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决策。
蓝皮书还指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将在2015年全面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转型升级,走向智慧城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主导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广泛应用,为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奠定了信息资源、技术装备和人才储备等基础。截至2013年底,地级市累计立项321个,完成建设190个,开发应用系统逾2500个,县级市已立项建设260个,应用涉及国土、规划、公安、房产、环保、消防、卫生等领域,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1年起,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研究、探索与试验,积极致力于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全面升级。
为加快实施“构建智慧中国”的战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从2013年起,每年选择1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实现网格化、可视化、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运营提供重要支撑。2013年初,发布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开展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与试点工作,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升级转型以及全面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积累经验。目前,太原、广州、徐州、临沂、郑州、重庆、武汉、无锡、淄博、宁波等10个列入试点的城市已初步完成项目设计,正在进行设计论证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其中,试点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时空信息数据库。在已建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数据扩充、添加时间属性以及数据重组,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到时空信息数据的升级;二是构建时空信息云平台。以直观表达的时空信息为基础,接入物联网实时感知信息,面向各种应用环境按需提供智能化的时空信息服务;三是开展应用示范。在时空信息云平台基础上,开发更加智能、高效的应用系统。
(参见《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研究报告(2013)》P44~57页、P181~19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