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2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4)》在京举行。
蓝皮书生态指标的设计采用“以人为本”的立场,充分尊重人生活在其中的实际感受,因此二级指标采用了宜居指数、环境指数和污染指数。宜居指数评估工作环境、生活成本、安全和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设施;环境指数主要评估生态和自然环境;污染指标主要评估城市的总体污染,涉及水污染、空气污染,其中空气污染扮演重要角色。
指标的评估结果发现世界城市体系的生态升级程度呈现典型坡度较缓的“金字塔”形,即城市之间的环境情况差异并不显著,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尤为趋同。城市组群大体上可分为五组。第一组主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后现代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维也纳、苏黎世、日内瓦和柏林;第二组城市的指标仍可以达到环境评价最佳的斯德哥尔摩的80%以上,主要为东京、哥本哈根、法兰克福、慕尼黑等;第三组城市的指标得分仍为最高得分的60%以上,如多伦多、马德里、首尔等城市;第四组为波士顿、华盛顿等城市;最后一组城市多为发展中大国的城市,也包括纽约、芝加哥等城市。
生态升级排名的状况表明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与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相关系数较小,印证了世界银行将环境问题分为贫困型、生产型、消费型的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中既有环境状态尤佳的斯德哥尔摩,也有相对较差的洛杉矶。莫斯科位居末席主要因为自然环境,即严酷的寒冷和漫长的冬季。中国的上海、北京分居36、39位,位居最末几席。
(参见《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4)》p22-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