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1月16日,由华侨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在京举行。
作为欧洲土地上前所未有的、以外来移民商户为主经营的大型商贸模式,华人商城既是欧洲华人经济的支柱,中欧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中国商品全球营销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突破欧盟贸易壁垒的重要通道。
但恰在此时,美国和欧洲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欧洲更有欧债、欧元区严重动荡的重压,整个欧洲经济陷入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乃至政府大量裁员,税收提高,福利缩水,收入下降,银根紧缩,各国百姓紧捂钱包,不敢消费。犹如一个肌体,脏器重患,皮亦伤损,毛岂能安附?本来根底就浅薄的华商经济,自然深受其害。多年来一直靠做小生意赚点欧元、卢布的华商们,大呼“生意不好做”。更为严重的是,突如其来的华商经济,带到欧洲各地去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小商品,也有很多依附于这些华商身上的行为、习惯、模式、文化,犹如钱塘江大潮,气势如虹,泥沙俱下。很多无形的东西,对当地产生的影响程度,并不在有形的商品之下。欧洲许多华商集中的城市,不断发生针对华人商城的“突发事件”,如在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许多大型华商市场被查抄、取缔,或者不断发生惨烈的火灾等“偶然”事件,致使华商经济屡遭重创,华人社会受到极大伤害。
究其原因,蓝皮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欧洲各国经济衰退不振,百姓生活水准明显下滑,民情容易激愤;各地潜伏的民族保护主义及排外势力趁机抬头,加上某些政治家出于争取舆论之需,将当地人民的不满情绪引向外来移民,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各类打击华商事件的发生。
第二,华人移民经济进入欧洲并得以崛起,首先得益于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经营手法简单快捷,而毛利丰厚;其次是来自中国几个很有经商背景的地区(主要是历来向海外移民众多的沿海市县)的商贩们,具有“互帮互助、抱团取暖”的传统和“先拿货后付款”等独特经营方式,利用欧洲各发达国家接纳外来移民的宽容度,迅速在他乡异域落地生根。
第三,欧洲多数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济发达、法制严谨,国民素质较高,但在吸收和管理外来移民方面远不如北美和大洋洲国家那样成熟,正因如此,当地人文、社会、法制环境(如税务、海关、市场监管)存在些许“漏洞”,使得来自中国大陆的商人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经营变得游刃有余。
第四,许多华商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城乡的市民、农民,两手空空,初来乍到,致富心切,往往是零起点拼搏,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谋生存、求发展,“自我剥削”式地超时超量工作,赚钱为上,不注意尊重当地的民风和传统,挤占了当地市场和就业岗位,引发了本地居民不满,恶化了华商的生存环境。很多商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隐患,卫生状况很差,容易授人以柄。
当华商经济处于“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时,周边居民和地方监管部门并未留意,或者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但随着华商经济总量迅速攀升,尤其赶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地方政府和主流商界便自然把目光投向在当地迅速坐大的华商群体,各类查抄事件也就频频发生了。
(参见《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p12-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