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3年12月26日,由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联合社科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4年《亚太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周边环境与战略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
蓝皮书指出,以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日发生钓鱼岛争端为标志,中国周边环境进入一个复杂的转型期。如何应对转型期内各种挑战已成为中国周边战略乃至整个对外战略的优先任务。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对新时期中国周边环境做出了全面评估,确定了周边战略的目标与途径。以此为前提,构建一个科学的周边战略需要协调不断变化的多重关系。
第一,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周边战略以经济合作为导向,客观上忽视了(广义)安全领域的合作。其结果是,不仅合作的深度受到了制约,而且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安全因素的阻挠。比如,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如何处理南海问题就成为一个躲不过的坎。区域内外大国也时常打着“维护国际航行自由”的旗号来染指这一问题。2013年中国领导人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将有助于协调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的关系。
第二,和平发展、搁置争议与维护核心利益的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导向。与此相适应,搁置争议通常也成为中国处理领土领海争端的基本原则。但在实践中,某些声索国把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搁置争议理解为不会为领土领海争端诉诸武力,从而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目前,在东海、南海争端中,声索国都有这样的心态。显然,这是在单方面“消费”中国的和平意愿。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奉行和平原则绝不意味着放弃武力。
第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国的崛起需要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但同时要明确自身的利益诉求。模糊自身的利益诉求带给邻国的不是信任而是担忧。比如,“维护良好的周边环境”就需要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即什么样的周边环境对中国才是“良好的”。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对一个大国的基本要求。
第四,打造合作“硬件”与构建合作“软件”的关系。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打造以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为代表的“硬件”合作机制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忽略了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理念交流、互信等“软件”合作机制,其结果将是事倍功半。对于大国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五,构建自由贸易区与推动其他形式经济合作的关系。过去10年,区域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流,尤其是大国都把构建自贸区作为提高对国际经济规则影响力的主要手段。然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变化与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在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的同时,还要创造性地推动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比如,2013年中国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FTA“钻石升级版”,积极参与RCEP的谈判。同时,中国提出了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方案。
第六,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关系。长期以来,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短腿”,客观上削弱了政府外交的成效。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化建设。
第七,周边战略与全球战略的关系。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周边环境具有全球意义。近年来,世界大国都在调整其亚洲战略,这种调整的背后实际上都是对华战略的调整。中国的周边战略要取得预期的成效不能局限在周边。协调周边战略与全球战略是中国特有的一项任务。
(参见《亚太蓝皮书: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4)》p11-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