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最新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尽管对海归的某种“偏见”成为阻碍科学家回国的因素之一。但随着海归数量的急剧增加,对比过去10年前,在某些领域对海归的“重视程度”已经有所“下降”,其中的一个原因主要源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以及海归们自己训练出来的本土博士数量,近几年来在不断增加。
一、职场上“海归”普遍晋升速度加快
报告中指出:在晋升速度方面,海归们认为自己的晋升速度相对较快,而非海归科学家则认为海归的晋升速度要比他们快得多。在海归中,只有12.9%的人认为他们的晋升速度比非海归“快得多”,而在非海归中这一比例是38.3%。同样,认为海归跟非海归科研人员的晋升速度“差不多”的人分别占海归的31.8%,占非海归的14.9%。
二、科研类“海归”与“非海归”对“海归”整体成果评价高
很多非海归科研人员认为国家政策“偏袒”海归。当被要求评价政府对海归的态度的时候,36.2%的非海归科研人员认为国家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这一比例在海归中为14.1%;有44.7%的海归和17.0%的非海归科研人员持这种观点。相似地,非海归认为海归的研究经费比他们要充足得多。有18.6%的海归和42.6%的非海归分别认为海归的经费要“多得多”;同时,有18.6%的海归和6.4%的非海归分别认为海归和非海归的经费“差不多”。
报告中显示:有78.8%的海归认为他们在发挥自己作用方面做得“非常好”或者“相对较好”,有50.0%的非海归对他们的海归同事做出如此评价。
同样,当被问及海归与非海归相比谁的成果更多的时候,79.8%的海归认为海归的成果要“多很多”(8.9%)或者“多一些”(70.9%),而只有一半多(58.2%)的非海归这样认为。
三、本土科学家感到“压力变大” “不出国,没出路”成为一家之言
一些本土训练的科学家认为:周围的那些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人有着更多的优势。相比那些在海外受训的博士,本土训练的博士不能被迅速提拔到教授,作为一个副教授,自己没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没有博士生或者研究生研究就会受阻,又反过来拖延他的晋升速度。这种情形让有的本土训练的博士“感觉像个学生”。在目前情况下感到“不出国,没出路”。但是,他必须先要有好的研究结果才能申请出国。本土训练的博士赞成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但是他同样认为这样做非海归学者的积极性或许会受到打击。建议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与举措,促进海归博士与非海归博士之间的差距,发挥好各自的科研作用。
四、海归回国感到“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 成为一种“暂时性阻碍”
一个海归说,海归回国后缺乏社会关系,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些与国内环境不相适应的客观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暂时性阻碍”。在被问及他们本单位的人际关系时,海归的回答要比非海归更乐观。其中,37.6%的海归科学家认为单位里的关系“非常好”或者“相对好”。更多的非海归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单位领导是对海归群体是“相当热情”,持这种观点的占55.3%。
(参见《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No.2》p152-15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