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气候变化绿皮书》:北京7.21特大暴雨凸显城市气候脆弱性及适应性对策缺失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3-11-06

       2013年11月4日,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在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层多功能厅召开。本年度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是我国在城乡一体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最近几年,城市不断出现暴雨事件,如2012年北京721暴雨、2013年上海、浙江杭州和余姚等城市暴雨,暴雨强度和降水量或是60年一遇,或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暴雨。甚至不是很强的暴雨也能导致城区被水淹、交通堵塞、基础设施损毁、甚或人员伤亡事件,暴雨损失不断增加。城市暴雨成灾的现象在我国城市中已不是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暴雨成灾与暴雨突然而至、强度大、范围广有关,但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几乎不能人为控制和消除。因此,要减少城市暴雨成灾,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反思发展与灾害的关系,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减少灾害损失、适应气候变化。

       以北京721暴雨为例深入思考城市暴雨脆弱性的社会经济原因,例如城市过快的发展导致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土地不合理利用现象增加,导致:①城市河道和低洼地被侵占和填埋,城市高楼、道路、桥梁建设增多,路面硬化增加,城市水塘、河湖、绿地不断减少,自然生态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不断下降。②城市在低洼地区建设的项目增多,公路桥、立交桥、过街地下通道、地铁口等地势偏低点增多,气候脆弱地点增加。③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使得地表汇流量增加,但是,城市排水能力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缺失,如气候风险评估缺位、联动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灾害基本法不健全等。

       减少气候变化风险,提高气候适应性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性、技术性、工程性、制度性等方面的适应性措施,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加强气候防护工程和技术的应用,加强气候灾害法制等制度建设,以及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来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自然以一种极端灾害事件的方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促使社会共同思考城市发展应如何尊重自然规律,如何减少灾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p270-27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