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气候变化绿皮书》: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锁定逐渐形成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3-11-05

       2013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在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层多功能厅召开。本年度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是我国在城乡一体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绿皮书指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以及23座五百万人口的城市。到2030年城市经济产值将占全国GDP的90%。”为此,未来20年中国需要修建400亿平方米的建筑,这样的规模堪比十个纽约市的大楼数量。城市人口的激增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诸多挑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城市在社会服务、资源、能源等方面同步供给,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为了满足投资需求,中国城市将消耗全球能源的20%,并消耗最高可达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

       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锁定逐渐形成。“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很快,由200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3%;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71.3%上升到77%左右。这种工业化能耗强度高,排斥就业,污染环境,限制了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一种积重难返的高碳锁定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一段时期内很难改变。避免高碳锁定效应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自有资源环境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高碳高排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即使是储量相对较多的煤炭,按照探明储量与当前的开采速率,也只能延续到本世纪中叶前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大、速度快、进程长,面临土地紧张、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最终受制于碳预算的刚性约束。

       第二,低碳城镇化是低碳转型期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低碳城镇化带动着上百个产业部门数万种产品。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既有存量升级改造的问题,也有增量优化调整的问题。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促进城市经济低碳发展,必将在改造提升高碳型传统产业、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以及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方面寻求突破,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

       第三,低碳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刚性约束。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和生态,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与发展边界。但是绿色、循环和生态不等于低碳,和绿色与循环相比,低碳是更深层次的约束条件与约束边界。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p8-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