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社会管理蓝皮书》: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凸显社会领域改革的紧迫性
来源:社会管理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3-10-15

       2013年9月26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形成的2013年《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2》在国际城市论坛2013年年会期间举行首发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出,使得群体性事件进入了高发期,成为了观察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在很大程度上,“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学术概念,它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最初出现在官方的一些文件之中,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还常常与“突发群体性事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等混用。一般来说,群体性事件是指“有一定人数参加的、通过没有法定依据的行为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当前,我国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事件成因复杂化、对抗形式尖锐化和组织形式明显化等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起来就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敏感性,群体性事件也因此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群体性事件的对抗性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不同步的趋势。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些指标甚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社会发展还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发展指标仍然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显然已经超出了经济结构的适度范围。同时,地方政府执政执法公信力不够,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在处理矛盾纠纷或办理案件时存在明显的缺位、越位、失位、失误的问题,导致群众对其履职尽责的公正性产生质疑。这些都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埋下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对抗性增强,过激行为明显加重,暴力程度加剧的趋势。

       (二)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更加凸显

       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动机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有的要求并不为过,但因部分群众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极为有限,法制意识淡薄,当事人寻求解决的方法不合法。当他们的利益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出现摩擦或矛盾时,个别人错误地认为聚众闹事就可以引起政府机关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能尽快解决问题,便聚集起来寻求解决的方法,使本来比较简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情复杂化、扩大化,将矛盾上升为群体性事件。还有的群众由于自身素质不够,在事件解决的过程中,不满于处理程序的复杂流程,在此过程中受他人的教唆、利用,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使得原有的合法目的因手段违法而难予实现。

       (三)群体性事件的盲目性大量存在

       从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恶性事件递增的情况看,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往往是受欺骗、被利用的占大多数,有些参与者实际上对目的、要求都不清楚,只是因为受某些人的邀约或教唆,有的参与者甚至是因为好奇或凑热闹寻刺激而已。还有部分群众是因不满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大量的不满情绪不断积压起来,导致爆发点的随意性,也许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都可能诱使人们参与进去释放自己的不满,引发群众性事件。这种盲目性给本来就很复杂的事件掺杂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

       (四)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不断加大

       群体性事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给社会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无论是阻塞公路、铁路,还是阻挠建设施工,罢工罢市,争夺土地、林木和其他自然资源,其危害性都是十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造成工厂停产、公路铁路停运、工程项目停工、商贸市场停业,有些群体性事件频发地区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它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亵渎了民主和法律制度,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有些群体性事件中还隐藏着政治图谋和各种刑事犯罪,这种不稳定因素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参见《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2》p83-8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