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来源:新能源汽车蓝皮书  作者: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3-09-09


       在国家多年研发支持下,到“十二五”初期,我国汽车行业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平台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三纵三横”(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和“三大平台”(三大平台:标准测试、能源供给、集成示范)构成的矩阵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试验检测和评价的能力。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主要应用于乘用车,主要汽车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车型。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已发展到第二代,技术明显提升,最高车速和加速性能均有较大提高;上汽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一汽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等车型也在2012年开始了示范运行活动。

       二是纯电动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整车控制、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部分企业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纯电动轿车方面,主要整车企业均将电动汽车纳入企业产品规划,投入不断加大,比亚迪、江淮、东风、长安、奇瑞、吉利等主要汽车企业均研制开发出纯电动汽车轿车,部分车型技术已有显著提高。如江淮同悦EV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车辆续驶里程提高了30%,而能耗下降超过5%。

       三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家“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支持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掌握了整车、动力系统与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形成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电池、DC/DC变换器、驱动电机、储氢与供氢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研发体系,具有百量级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平台与整车生产能力。

       四是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技术明显提高,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动力电池方面,初步具备了产品研发能力和基础生产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动力电池性能指标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三大关键材料实现了国产化;在驱动电机系统方面,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性价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优势,形成了若干家年产能达到万套级以上的驱动电机企业;在电控系统方面,初步形成了混合动力系统、纯电驱动系统的小批量生产能力,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部分企业形成年产5万套以上的生产能力。

       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具备了更好的技术、市场和资源条件,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参见《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