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北京深入落实“九养”政策,在1000个社区开展10大类、60项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建成15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
来源:北京蓝皮书  作者:吴敏   发布时间:2013-06-07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北京市较早地开展了试点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京市将近3000个社区,每个社区基本规模为1000~3000户,2009年颁布实施《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规划了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2012年,由北京市民政局负责,深入落实“九养”政策,成为市政府折子工程的一项内容。北京市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包括在1000个社区开展10大类、60项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建成15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

       大力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设施和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012年提出要建立“六型社区”,六型即服务、文化、安全、规范、干净、健康,在全市2772个社区中,率先选择了542个建设六型社区。六型社区的一个特点就是便民服务网络健全,在社区内可以获得内容多样、质量较高的服务,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根据民政部2012年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了142.19%,而全国同期水平仅为23.74%。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场所的发展,提高了老年居民在社区居住的舒适度,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除此之外,北京市还为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家庭无障碍化改造,在基层社区符合条件的餐饮场所建立养老助残餐桌,设立托老所,充实相应的服务人员。2012年上半年,北京市已有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服务商共计1.5万余家,多数由社会力量兴办。2012年,北京市继续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招聘2000名养老(助残)员,基本实现社区覆盖。

       市场组织以利润为导向,在服务内容中进行细分来满足老年人的主动性不高,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北京市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发放养老助残券,购买社会服务。发放对象涵盖60~79岁的重度残疾老人,以及80岁以上的全部老年人,政府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2011年全年北京市共为37.7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3.6万名60~79岁重度残疾人和6.4万名16到59周岁无业重度残疾人每月发放养老助残券,全年总额5.12亿元。第二,扶持和补贴养老服务提供机构。2012年北京市对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扶持力度达到最大,其中,由市、区两级财政支付5200万元,直接奖励2011年培育的500家规范化老年(助残)餐桌、500家规范化托老(残)所,每家可获得5.2万元资金奖励;由福利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共同出资2500万元,用于奖励约4000家社区老年(助残)餐桌、托老(残)所。

       公民社会主要体现形式为各种非政府组织,包括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能够更迅速地了解基层的需要并给予回应,家庭、社区和非政府组织针对不同个体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在提供“需求引导”的服务方面更有优势。北京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中调动了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社区志愿者组织,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如《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指导目录》和《志愿北京之社区家园行动计划——2012年首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这些社区志愿者组织通过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老年健康知识讲座、发放生活用品给困难老年人、为社区老人提供心理关怀等活动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之中。与机构养老相比,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更能从精神层面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

       在居家养老方面,北京市注重发挥信息化的优势。首先是信息公开,北京市在民政局网上公布了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支持单位、定点单位,以及全部签约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的联系电话、地址,方便市民查找。第二,借助信息手段服务居家老年群体。2012年继续为65岁以上有需要的老年人发放“小帮手”电子服务器。同时,2012年基本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联网的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各类需求。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平台覆盖全市18区县、183个街道(地区)、2539个社区居委会,服务居民共计339万人次。


       (参见《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