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硬件”布局日趋均衡,但“软件”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来源:北京蓝皮书  作者:吴敏   发布时间:2013-06-07

       整体而言,几乎所有区县的生均教育经费都表现出持续的增长。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2005年时,各区县生均教育经费基本上分布于1000元到2000元。到2011年后,该指标均达到了3000元,大部分区县都达到了5000元,有的甚至接近万元。从全年教育经费投入指标看,2005年时,各区县的生均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3000元左右。到2010年时,该指标主要集中于5000元以上,有些区县接近万元。生均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说明了基础教育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

       虽然,几乎所有区县的生均教育经费都表现出持续的增长,但是,不同区县的增长速度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全年教育经费投入计算生均教育经费时,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些区县2011年的生均教育经费达到了2005年的三倍多,比如平谷区、丰台区和怀柔区。但是,有些区县仅是原来的一倍多,比如通州区、顺义区和门头沟区。可见,不同区县间存在巨大差异。由于生均教育经费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这种差距的直接原因有二。或者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不同区县间存在较大差异,或者是学生不停地向个别区县集中,或者是二者同时存在。

       按可比价格计算时,有些区县的生均教育经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生均教育经费的变动不仅在区县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区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从全年教育经费投入的计算结果看,海淀区在2005年的生均教育经费为6826元,2010年时下降为4270元,下降了三成以上。即使以稳健增长的财政支出计算,海淀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也仅从3253元增加到3826元,增长不到20%,而且同样出现过下降的过程。出现这一结果可能并不是由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较慢引起的,而是因学生不断集中导致的。2005年时,海淀区小学在校生数为82537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为14212人。2010年时,小学在校生数达到120753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达到99467人。“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基础教育的在校生数翻了一番还多。因而影响了生均教育经费的增长。

       除了教育经费,师生比同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基础教育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只有个别区县的每百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有所提高,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小学的师生比甚至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朝阳区的小学师生比从2005年的11.65下降到2011年的6.78,昌平区从2005年的13.32下降到2011年的6.67。其实,造成小学师生比下降的原因并不是专任教师数量的下降,而是在校生数过快的增长(可能表现为向某些区县集中)。朝阳区的小学在校生在此期间几乎增加了100%,但专任教师只增加了10%多一点(比2010年增加了18%多一点)。同样,昌平区的小学在校生在此期间增加了60%以上,但专任教师甚至出现了突然下降,即使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异常值,与2010年比,也只增加了5%多一点。在校生数在2006~2007年间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增长,而其他时间的变动都较为平稳。考察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策可知,这可能是因为北京从2006年起对义务教育实行了全面免费,使得小学在校生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专任教师的增长赶不上学生数的增长,师生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普通中学在校生数也受其影响,只是由于高中阶段不在九年义务教育之中,因而对其影响相对较弱。由此可见,北京市的教师资源整体有所提高,但由于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令其增长速度不能赶上学生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了小学师生比的下降。

       综上可知,从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情况看,虽然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改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参见《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