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在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中撰文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它将带来以下五大传播变革:
一、从Web到APP: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权
APP改变了以往大而全的门户模式,对一个门户过去包揽的服务进行垂直切割,某一服务商将很难再“把住”上网的惟一入口并以此来形成垄断优势,门户网站以及专业媒体的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与需要,将各种不同的应用组合起来,构成他们自己的“个人门户”。
另一方面, “应用商店”的提供者,尤其是苹果这样的服务商,变成了另一种中心。虽然它不是传播中心,但作为平台的提供者和监管者,它可以通过对APP的审核与把关,来影响用户,所以在移动互联网分权的同时,另一个层面的集权也在形成。
二、从媒体受众到网络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系变革
移动互联网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平台与生存空间。过去作为媒体的互联网的基础单元是由网页承载的内容,而今天的互联网中,人取代内容,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单元,作为网络节点的用户,每一个人也是一个传播中心。每一个节点都具有信息的发布和信息的获取双重功能,人际关系网络成为双向的信息传播通道。
移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广度,使人的社交关系更为复杂、多样,人们的圈子更为多元化。人们不仅会加入到熟人的小圈子,获得对现实有帮助的资源与资本,也会成为跨越现实关系和空间距离的大圈子中的一员,获得自己的社会形象,或者是文化上的归属感。
三、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时间观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这既是对媒体惯性和用户共性的一种冲击,也可能泛化到对人自身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了用户的个性与意志。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的个性化意志已经有了和专业媒体意志相抗衡的资本。
移动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中的另一种方式,是记录碎片化时刻,这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移动互联网也成为了基于碎片化时间的人类活动的汇集,越来越多的内容对应着人的时间碎片。个体的时间碎片整合起来,成了个人史,而无数个体的时间碎片整合起来,就成了社会史的一部分。
四、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
LBS技术的普遍应用将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向移动状态的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还可以向不同位置的人们提供不同的信息和服务。它可以跟踪人们的移动轨迹,理解人们在不同位置的需求,把每一个位置作为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依据,信息消费空间将从“大空间”向“微空间”的演变。这是从用户的信息消费角度而言的,而从信息生产特别是新闻的生产角度看,生产空间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为从编辑部等“媒体空间”向新闻发生的“现场空间”的迁移。
五、从手机到“谷歌眼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拓展
移动终端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人体,使人们拥有了比传统广播电视更强大的“千里眼”、“顺风耳”,也使人们有了新的感知外界的“神经系统”。“可穿戴”终端也许意味着,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正在显现。而正在兴起的物联网技术更是意味着,只要有需求,任何物体,包括人自身,都可以成为一个终端。而每一种新的终端,都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它还意味着新的信息表达方式,新的产品模式与思维,以及新的用户习惯,甚至可能是新的产业格局。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模式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模式。但目前的它还只是初露端倪,更多的变革将在未来逐步展现。
(参见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P018-P03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