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国家对贵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从2001年4亿元逐步增加到2012年27亿元。创造了以印江县为代表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整乡整村扶贫,以晴隆县为代表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和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扶贫等三种典型模式。自2010年起,以蔬菜、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已摆在扶贫开发最突出的位置。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近三年实施的产业化经营项目经济效益和产业布局效果显现。但也存在瞄准对象偏移、运行效率偏低、扶贫效果欠缺等问题。
新阶段贵州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以“十一五”期间为例,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专项资金60多亿元,贫困人口从777.7万减少到505.3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14.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贫困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末的1641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5元,年均增幅13.6%。
二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10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电网覆盖范围内实现了户户通电。96.9%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96.7%的建制村通公路。完成了60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三是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升。530余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
(参见《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