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德国蓝皮书》:中德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困扰两国关系
来源:德国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3-05-15

       2013年5月10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德国蓝皮书》发布会暨“德国大选与中德关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德国与欧洲研究学者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1.在碳排放税上没有取得一致,双方立场都没有出现新的松动

       2012年3月,欧盟宣布强征碳排放税,遭到了众多国家的强烈反对。在莫斯科举行的有关航空业碳排放问题的国际会议上,26个国家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与此同时,欧盟碳市场“后院起火”,使其面向全球强征碳排放税的做法面临更大的困难。欧盟方面建议“有条件暂停”该法规的部分内容。在此次政府磋商中,双方并没有表现出新的松动迹象。

       2.在叙利亚问题上双方仍然各持己见

       叙利亚是当前国际上的重大热点问题。德国改变了它在利比亚问题上特立独行、不支持建立禁飞区的做法,坚决同西方盟国站在一起,强烈要求推翻巴萨尔的统治,改变叙利亚的政权构成;而中国也改变了对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投弃权票的方针,连续在安理会否决西方干涉叙利亚内政的动议。于是中德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便站在了不同的立场。默克尔此次来华便力图说服中国改变态度,同西方站在一起,孤立俄罗斯,但没有成功。中方表示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叙利亚内政,坚决反对对叙利亚采取武装干涉。但德方认为中国同意为叙利亚难民提供人道援助是一种松动,默克尔还认为,习近平副主席在与其会谈中没有明确提及中国的“盟友”俄罗斯是一种“宽泛”的迎合。

       3.人权问题仍将困扰两国关系

       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是一组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孰重孰轻往往决定着一国外交的走向。德国有许多学者认为国家利益控制着一国的行动,价值观念则是决定一国走向的转折器,而利益的动力正是在这一走向内驱动着国家的行动。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认为,“没有道德的利益是不可期待的,而不用在利益上的道德则是虚幻的”。然而现实却不像理论那样简单,要想在现实中正确处理利益和价值观念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近几年来,默克尔出于巨大的物质利益考虑,逐渐降低了人权问题的调子,但并不意味她已经放弃在人权问题上继续叫板中国的做法,而德国的一些“人权卫士”和媒体则没有一次不在她访华时向她施加压力。此次也同样如此,但依然未能达到目的。于是德国的“人权卫士”们和媒体大失所望,纷纷指责她的失责和失误,称她为“驯服的总理”,认为“默克尔总理在两天的访华中把她的对华低调政策演绎得尽善尽美”。由此可见,德国在人权问题上继续向中国施压的势力依然很大,默克尔对中国重祭“人权大棒”的可能性显然不能排除。

        4.关于对外国记者的限制

       默克尔访华前已经有30名(一说26名)德国记者给默克尔写信,要求她向中国领导人提出放宽对外国记者采访的限制,反对中国对他们的“恐吓”和“专横”。信中说:“警察和安全部一直阻挠我们的工作,明目张胆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报道‘敏感’题目,就不再延长我们的签证。”德国联邦议院的一些议员为此还拒绝访华,以示抗议。默克尔也果真谈了,得到的答复是:“中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而在天津举行的中德经济论坛上,当西门子总裁彼得·罗舍尔委婉地向温总理提出中国在平等对待外国企业上是否存在缺点时,温家宝立即答道:“你没有直截了当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很清楚,我们有缺点需要克服。我们已经克服了许多缺点。如果我们做错了事,你完全可以给我写信,我们会改正的。”

       (参见《德国蓝皮书 德国发展报告(2013)》p249-25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