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上海蓝皮书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3)》: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到“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跨入确立“4+1”目标的历史新起点
来源:上海蓝皮书  作者:吴敏   发布时间:2013-05-03

       上海要在21世纪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必然要在科技、教育、人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城市文明程度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大都市”的提出,一直到“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的确立,都充分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这座城市在文化上新的发展要求。

       回顾上海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在不断地变化,城市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在不断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国家计划经济的体制框架内,上海的发展定位是一个工业中心城市。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上海提出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明确了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方针和发展重点,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11年12月,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使得上海的发展目标经过多次更新,从“四个中心”,即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又增加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明确了要以文化建设作为上海走向创新型世界城市的内在动力和强大支撑,从而推动上海跨入了确立“4+1”目标的历史新起点。

       上海从2000年提出“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到2011年正式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经历了整整十个年头。“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上海文化发展新的历史要求,体现了上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这个目标凝聚了上海几代人的梦想,是迄今为止上海社会各界认同度最高的文化发展目标,必将成为今后凝聚全市人民力量的文化追求。

       (以上内容参见《上海蓝皮书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