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上海蓝皮书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建立跨区域多方合作共享共治 解决上海跨界污染难题
来源:上海蓝皮书  作者:吴敏   发布时间:2013-05-02

       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领域的环境污染问题,都和流域上游或者相邻省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建立跨区域多方合作共享、共治,解决跨界污染难题。

       上海作为地处太湖流域下游的特大型城市,每年由流域上游进入上海市的径流约250亿m³左右,给上海市带来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2011年省界河流监测断面中,苏沪、浙沪省界分别仅14.3%和33.3%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因此上海市的水风险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太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密不可分。水风险的流域特性导致上海市许多努力效果几乎化于无形。近年来,凡是区域内上海市动用立法和行政办法能解决和落实的,无论政策法规出台,还是科研财政投入,如保护条例修订完善、环保行动计划、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淀山湖全面禁养撤围等,力度之大令周边难以望其项背,但水源生态环境仍不见明显的成效。这也反过来印证:如果缺少一个有效的流域性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及体制,任何局部性的水环保治理措施的功效,都会被其他方的相反作用或不作为所抵消。过去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有成效的。其特点为投入很大,以工程性项目为主,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这一策略总体上是需要的,但综合国际上流域可持续管理的经验看,也存在需要弥补的方面:一是工程性项目为主导的治理,需要从非工程的、能够可持续管理的高度出发拓展治理思路;二是专业部门的治理,需要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努力互补;三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需要有自下而上,源于社区民众的参与式保护匹配。

       环境空气质量同样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独善其身。当出现区域性污染时,也只有区域内所有地区共同采取措施,才能缓解污染状况。如灰霾污染问题,和PM2.5的长距离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在解决PM2.5长距离传播的问题上,欧洲制定了区域污染合作共治政策,通过跨区域的协作,签署各类国际公约,提交国家削减计划等方式来达到控制PM2.5区域污染的目标。上海在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了保障世博会空气质量,上海市环保局会同江苏、浙江两省环保部门,制定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方案,创建了上海、南京、杭州等9城市区域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机制,实行长三角重点城市日报数据动态发布和城市48小时趋势预报,开展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和灰霾联合监测,基本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发挥区域联动效应,共同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建立跨区域多方参与的合作共享共治,是解决大气跨界污染难题的有效模式。

       (以上内容参见《上海蓝皮书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