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上海蓝皮书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上海积极应对水质性缺水的挑战
来源:上海蓝皮书  作者:吴敏   发布时间:2013-05-02


       近年来上海水环境质量基本持平。水资源需求与优质水供应之间矛盾突出,上海水质性缺水的挑战严峻。所谓水质性缺水,是指有可资利用的水资源,但这些水资源由于受到各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而缺水。上海内河水质不佳,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水的水源实在太少。从上海市主要河湖黄浦江、苏州河和淀山湖的水质变化分析可知,随着上海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上海市水体水质呈现恶化趋势,直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这种恶化趋势才得以遏制。但由于历史上污染过多积累、现状排污量大且污水处理标准偏低、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加之太湖流域上游省界地区来水水质较差,在短期内上海市水体水质难以明显改观。上海被列为全国36个水质性缺水城市之一,更是联合国预测21世纪饮用水缺乏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要求,上海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到2030年要全面实现。从目标上看,除崇明岛和水源地外,上海市大部分区域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Ⅳ类或Ⅴ类,这一方面说明上海市河网水质现状较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水质治理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效果。2011年上海市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以及河长达标率不是很理想,河网水体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河道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2012年8月的监测数据表明,黄浦江部分河段溶解氧和总磷仍有超标。

       上海市水源地的数次变迁可以说是上海市水质性缺水的一个典型例证,同时也说明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积极应对水质性缺水的挑战。1911年,上海水源地选址在苏州河恒丰路桥附近;随着苏州河水质逐步恶化,水源取水口于1928年迁至黄浦江军工路段;至1978年,黄浦江下游的水质状况也让人堪忧,水厂的取水口被迫顺流而上,1987年,取水口移到了黄浦江上游临江段;到了1998年7月,取水口继续上移,移到了松浦大桥附近,但取自上游的开放式、流动性原水,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原有水源地水量缺口较大、水源水质欠佳、安全保障度不高等矛盾日益凸现,因此,上海市经过近20年的跟踪研究、科学论证,决定在长江口建设青草沙水库,2011年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开始全面供水,约占全市原水供应量的7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源水质的问题。但是,上海市饮用水安全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2012年年初上海市市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就提出由于长江氮、磷含量依然偏高,建议水务部门加强青草沙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库富营养化,避免产生蓝藻。

       (以上内容参见《上海蓝皮书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