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3年4月7日,由安徽大学组织编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在合肥隆重发布。此次首版的2013年安徽蓝皮书,汇聚安徽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基于安徽省社会发展的海量数据,以社会学为基本学科定位,对安徽省2012~2013年度和谐社会建设现状、进展和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3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势。入选蓝皮书的研究报告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度挖掘安徽社会发展中的亮点,积极探讨社会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是积极谋求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安徽蓝皮书指出,作为安徽省会与省内最大城市,合肥不仅是皖江城市带的核心与合肥经济圈的核心,而且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合肥市的快速发展对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皖江城市带及合肥经济圈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2010年11月颁布的《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合肥要“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随后,根据安徽发展的实际需求,省委高瞻远瞩,提出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于2011年8月22日宣布:正式撤销巢湖地级市,其所辖的1区4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拆分巢湖,扩展合肥,使其面积和腹地不断扩大,拓展了它的发展空间,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创造了充裕的条件。
随着区域性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合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城市产业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不断提升,极大地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培育江淮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增长极,还有利于优化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群结构,促进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尽管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受到普遍影响,但是合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立市”建设步伐,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使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创造了经济危机下的“合肥速度”。合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迈上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轨道。合肥速度,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省改革开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作为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奠定了省会经济圈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见《安徽蓝皮书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