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蓝皮书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其中北京市最高,天津市及河北省环京津城市偏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呈现外围区域向核心区降低、北部高于南部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经济承载力除核心区外,呈现由东向西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社会承载力除首都核心区外,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开发建设承载力由核心区向外围增大,开发潜力比较有限。基于指标概算,京津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达17080.75-19101.07万人,人口密度可达1023.97-1145.08人/平方公里;在现有建设用地条件下,居住区开发潜力还有47-186平方公里;在调水规划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下,水资源支撑人口为12085万人,人口密度为724人/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20431-3035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拓展空间非常有限。
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人均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北京市2011年常住人口已达2018.6万人。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减小,前者由1999年的1305平方米/人减小到2011年的813平方米/人,后者由1999年的211平方米/人减小到2011年的167平方米/人,反映北京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天津市2011年常住人口为1354.58万人。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790人/平方公里增大到2011年的1134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995年的1265平方米/人减少到2011年的882平方米/人,反映天津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开发建设强度不断扩大。如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日益提高,年均以0.4%的比例增加,而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北京市山区面积广阔,生态用地要求大,因此,后备土地资源空间已非常有限。河北省土地总面积187693平方公里,尽管河北省的人口密度也在持续增大,由1990年的328人/平方公里增大到2011年的386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3047平方米/人下降到2011年的2592平方米/人,但与京津相比,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只相当于北京的31.4%,天津的34%),人均用地面积相对较大(是北京的3.18倍,天津的2.93倍),其土地资源仍有较大开发潜力。
(以上内容参见《京津冀蓝皮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