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3版《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十六大”以来全国省域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突出变化与竞争力表现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3-03-01

    2013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专门开辟了“专题分析报告”,着力对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各省、市、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认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各省、市、区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从过去十年间的平均增速来看,31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全部超过10%,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复苏乏力的形势下,我国各省、市、区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稳定的高速增长,保障了全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中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至2011年,全国有23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31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都超过一万元。以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的人均GDP超过了12000美元,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7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6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这10个省份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

 

    报告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区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了积极成效。体现在:其一,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大部分省、市、区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趋势明显。第二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第三产业产值,还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以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超过了50%。其二,各省、市、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创新投入,取得了积极成效,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显现。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各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生产都取得了迅速增长。2011年与2008年相比,新产品的平均产值几乎增长了1倍。其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呈现出更加注重区域优势与区域特色。如北京、上海两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迅速,将耗能与污染较重的第二产业转移出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报告认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财政金融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优化,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业增加值持续增长,金融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报告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新理念,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年来,我国各省、市、区的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污染治理投资快速增长;二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工业“三废”治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四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五是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六是自然生态保护持续加强;七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

 

    报告还认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投入能力显著提高、科技产出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从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变化来看,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和排名情况差异较大;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内容参见《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