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殡葬绿皮书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2012-2013年《殡葬绿皮书》发布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3-03-29

    2013年3月28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2~2013年《殡葬绿皮书》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

 

    2011~2012年,我国殡葬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

 

    惠民殡葬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截至2012年底,“全国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地区已覆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减轻群众负担近15亿元”。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省级范围的惠民殡葬政策,基本实现了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众。

 

    科技殡葬有了新突破。我国殡葬科研工作发展较快,逐步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殡葬技术为主向以吸收消化再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加强殡葬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殡葬历史、文化、习俗、政策法规及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绿色殡葬有了新进展。随着公众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意识的加强,绿色殡葬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在殡葬活动中已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追求“人生百年,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天地人和谐相处境界。“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生态葬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

 

     人文殡葬有亮点,兼顾了以人为本和文化传承。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等地,继开展临终关怀、居丧干预、悲伤辅导、心理抚慰之后,又创建起了人生纪念园、人文博物馆等人文殡葬基地,对殡葬职工进行精神减压与心理疏导,把客户满意度测评作为提升并改进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办“都市文明、集体共祭”,设置“殡仪馆开放日”、举办“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万人追思活动”等。

 

    规范服务有标准,筑起了殡葬服务标准体系框架。殡葬领域发布实施了《殡葬服务术语》(MZ/T 017-2011)等7项殡仪服务标准,为规范殡葬服务行为提供了技术依据。2012年,制定了《公墓业务接待》等5项墓地服务标准,形成了殡葬服务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此外,我国评选了两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组织开展了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2012年,民政部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环境监测资质复审与扩项工作,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共取得了5大类26个项目的环境监测资质。
但是,仍存在殡葬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殡葬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建成;殡葬立法相对滞后,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不强;殡葬惠民整体水平偏低,推进不均衡;国家投资历史欠账多,殡葬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不够;殡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对薄弱;生态回归普及率不高等问题。

 

    报告强调,面对殡葬领域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特别是就现代殡葬体系建设来说,着重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予以推动。

 

    (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现代殡葬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现代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也离不开近期行动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规划。民政部应将殡葬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提上日程,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关涉我国殡葬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方向和决策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对关涉现代殡葬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细致挖掘,进一步明确殡葬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可以说,对于现代殡葬体系建设来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应摆到突出的位置。

 

    (二)加大对我国殡葬事业的国家投资力度

 

    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十二五”期间,除加快国家殡葬立法工作外,应突出加大各级政府对殡葬事业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绿色环保、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支持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十二五”发展投资规划。

 

    (三)建立善后保险保障制度,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在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上,在涉及学、劳、病、老、住、残、幼、妇等方面,国家均已出台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唯独在“死”的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国家保险保障制度。在“十二五”期间,除进一步完善基础殡葬惠民政策外,应借鉴国家养老保险金制度的有益做法,建立国家善后保险保障制度,实现基础殡葬保障和善后保险互补,政府、保险公司和殡仪馆连网互动提供殡葬公共服务,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空巢家庭、失独家庭、丁克家庭、鳏寡老人的“后顾之忧”,满足不同阶层群众个性化丧葬服务的诉求。

 

    (四)加大国家对殡葬科技投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殡葬科技事关殡葬事业的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土地、森林等)和文明进步,是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是衡量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治丧环境,满足人们群众的新期待,“十二五”期间,应加大国家对殡葬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公墓属性,推动城镇公益性公墓试点

 

    公益性公墓建设,是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公益性的重要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的主导作用。依据现有规定,公益性公墓分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城镇公益性公墓两类。从目前来看,尽管农村公益性公墓面临不少问题但的确已有很大发展,而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亟待提速。

 

    2013年,应审慎而积极地推动公益性公墓建设。一方面,对于农村公益性公墓,应积极破解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城镇公益性公墓,应对其内涵及主体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尽快出台《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推动城市公益性公墓试点。

 

    (六)多途径提升殡葬服务含量,积极推动殡葬服务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殡葬服务整体水平较低,殡葬服务项目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丧葬需求,相关部门应鼓励殡葬服务单位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殡葬服务项目,特别是延伸性项目,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宣贯,积极引入社会中介评价机构,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营造客观有利的外部环境,以推动殡葬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七)积极开展殡葬环境监测与评价,为生态殡葬建设提供支撑

 

    生态殡葬是现代殡葬的标志,推行现代殡葬离不开生态殡葬。新的一年里,本行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机构将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的统一部署,结合国际履约、行业减排、灰霾及PM 2.5控制开展一系列殡葬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为殡葬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技术标准的制定、火化设备更新改造、国家等级殡仪馆和生态公墓评定和有关国家环保重大公益专项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八)大力开展殡葬文化研究,促进殡葬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浩瀚纷繁,特别是大量的墓地遗存,已成为不同时期的历史见证,体现着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因此,应大力开展殡葬文化研究,抓紧做好《中国殡葬史》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加强对殡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科学总结我国殡葬历史文化、正确诠释殡葬传统文化内核,尊重殡葬文化传统,弘扬主流价值,因势利导,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殡葬改革持续深入发展。

 

    (九)加速《殡葬管理条例》的全面修订,推动殡葬法的制定

 

    结合政策创制,应尽快出台新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与标准,以迎接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同时,建议开展《殡葬法》的研究工作。

 

    (以上内容参见《殡葬绿皮书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分享到: